一毫不差的意思 一毫不差的讀音和出處
- 一
- 毫
- 不
- 差
- 成語名稱:
- 一毫不差
- 成語拼音:
- [yī háo bù chà]
- 成語解釋:
- 完全相同,沒有一點差異。
- 成語出處: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71回:“縱然是一個模子鑄的,好道打磨不到,也有多個瘢兒,少個蒂兒,卻怎么這等一毫不差。”
- 成語例句:
- 我曾經拿了他的譯文與先生的對照,覺得與先生所譯的一毫不差。★魯迅《集外集拾遺·關于》附王鑄《給魯迅先生的一封信》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謂語、賓語;指完全相同
- 結構類型:
- 主謂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一毫不差
- 英文翻譯:
- be just right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一毫不差”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主謂式成語 四字成語 一的成語 西游記的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完全相同 沒有 差異
“一毫不差”的單字解釋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毫】:1.細長而尖的毛:狼毫筆。羊毫筆。2.指毛筆:揮毫。3.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繩:頭毫。二毫。4.一點兒(只用于否定式):毫不足怪。毫無頭緒。5.(某些計量單位的)千分之一:毫米。毫升。毫克。6.計量單位名稱。a)長度,10絲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b)質量或重量,10絲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7.貨幣單位,即角。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一毫不差”的反義詞
天差地別
“一毫不差”的近義詞
絲毫不差
“一毫不差”的相關成語
“一毫不差”的關聯成語
一字的成語
毫字的成語
不字的成語
差字的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毫開頭的成語
不開頭的成語
差開頭的成語
yi的成語
hao的成語
bu的成語
cha的成語
yhbc的成語
一毫什么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不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什么差的成語
什么毫不什么的成語
什么毫什么差的成語
什么什么不差的成語
“一毫不差”造句
他原本淡定,緊接著驚喜的表情變化,一毫不差的落在了安吉拉等人的眼中。
你說的一毫不差,足以證明你沒有騙我。
只要你能拿出圖樣,我便能一毫不差的給你造出來!
一張奧秘復雜的有十萬八千劃的天雷殿圖,方生可以一毫不差地在腦海中觀想出來。
無論是大道通途,還是小路快捷,在他的指揮中一切了然于胸,銜尾而來一毫不差,在戰局之初便已是一面倒的景象。
繼續想著雜七雜八事情的迪雅哥,她并不知道她那隨著事情的不同而變化的表情已一毫不差的落入兩人的眼中。
一番考核下來,鐘神秀發現羅賓這小妮子記憶力超強,交給她的東西居然都能一毫不差地答出來,這點也頗讓他感到欣慰。
蘇州老家的院子里也種了銀杏,母親估計是看著《遵生八箋》安排的,一毫不差地種在了東南角,下邊還放了座太湖石,風一吹,石洞眼兒里也都是黃葉子。
攝像機沒有放下,依然兢兢業業的繼續跟拍,將夏悠無奈的臉一毫不差的錄入鏡頭中。
* 一毫不差的意思 一毫不差的成語解釋 一毫不差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