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詩人大全
王大學士即元代集賢大學士王約〔公元1252至1333年〕字彥博,號豫齋,贈文定公,亦稱大梁王文定公。生于元憲宗二年,卒于文宗至順四年,年八十二歲。祖父王通為汴京三槐堂之后,宋末避亂遷真定(今河北正定)。王約性穎悟,風格不凡,嘗從魏初游博覽經史,工文辭。至元十三年,(公元一二七六年)翰林學士王盤薦為從事,累拜監察御史。

徐琰(約1220~1301年),字子方(一作子芳),號容齋,一號養齋,又自號汶叟,東平(今屬山東省)人。元代官員、文學家,“東平四杰”之一。少有文才,曾肆業于東平府學。元代東平府學宋子貞作新廟學,請前進士康曄、王磐為教官,教授生徒幾百人,培養的閆復、徐琰、孟祺、李謙等號稱元“東平四杰”,學成入仕后,皆為元初名宦。
王嘉甫,生平里籍不詳。字國賓,號恕齋。早年 與王惲相交,與魏初同學。 《秋澗先生大全集 》卷十四有《送王嘉(甫)》詩二首,魏初《青崖集》卷三載 《送王國賓序》一文。或王嘉甫即王利用。
石君寶,元代戲曲作家。姓石,名德玉,字君寶,女真族。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逝世,享年85歲。平陽(今山西臨汾)人。以寫家庭、愛情劇見長。著有雜劇10種,現僅存3種:《魯大夫秋胡戲妻》、《李亞仙花酒曲江池》、《諸宮調風月紫云亭》,另7種皆佚。《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羅浮梅雪”。
史九散人,名樟,字敬先,號散仙,稱為史九敬仙,又號史九散人。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人。宮武昌萬戶。或云史九敬先即大官僚史天澤第九子,元初永清(今屬河北)人,歷官順天真定萬戶。喜莊、列之學,常麻衣草履,自稱“散仙”。此外,據清·張大復《寒山堂曲譜》,宋元南戲《東墻記》題名“九山書會捷譏史九敬先著”,《李勉》題名“史九敬先、馬致遠合著”。此人與元雜劇作家史九敬先是否一人,待考。 所作雜劇今知有《莊周夢》一種,一般認為即現存《老莊周一枕胡蝶夢》。
紀君祥 [元] (約元世祖至元年間在世),元代雜劇、戲曲作家。字、號、生平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元世祖至元年間在世,名一作紀天祥。大都(今北京)人,與李壽卿、鄭廷玉同時。作有雜劇6種,現存《趙氏孤兒》一種及《陳文圖悟道松陰夢》殘曲。
高安道[元](約公元一三二一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不詳,約元英宗至治初前后在世。生平事跡無考。其一生甚為落拓,懷才不遇。工作曲,散布四方。有御史歸莊南呂小曲,已佚。元·鐘嗣成《錄鬼簿》將其列于“方今才人聞名而不相知者”四人之中。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于“詞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趙雍,元代書畫家。字仲穆,湖州(今屬浙江)人。父趙孟頫,故元翰林學士承旨,贈榮祿大夫,江浙等處中書省平章政事,贈魏國公,詣文敏。母管氏,贈魏國夫人。趙雍以父蔭入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書畫繼承家學,趙孟頫嘗為幻住庵寫金剛經未半,雍足成之,其聯續處人莫能辨。妣劉氏,封歸安縣君,三子,鳳,麟,燕;一女淑瑞 適錢塘崔復。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馬,亦作界畫。書善正、行、草,亦長篆書。精鑒賞。傳世作品有《蘭竹圖》、《溪山漁隱》等。
孫華孫(?―1358),又名孫華,字元實,號果育老人。傳見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八二。《大雅集》輯錄其詩14首,《元詩選(補遺)》錄其詩15首。《全元文》收其文2篇。當時人認為“其所為詩歌,流麗清遠,意出天巧,絕類王維、孟浩然”。《列朝詩集?小傳》等均以為“永嘉人,僑居華亭”。然查閱貢師泰《玩齋集》、《孫元實墓志銘》,華似為孫父移居松江后才出生。存疑。
趙明道,又作趙明遠、趙名遠,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跡均不詳。鐘嗣成《錄鬼簿》列其為“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之內。賈仲明吊詞云:“鐘公《鬼簿》應清朝,《范蠡歸湖》手段高。元貞年里,升平樂章歌汝曹。喜豐登雨順風調。茶坊中嗑、勾肆里嘲:明明德,道泰歌謠。”莊一拂在《古典戲曲存目匯考》中推論趙氏“約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至元、元貞、大德時期,大都是元雜劇繁榮的中心地區之一,關漢卿、馬致遠等曾在這里組織了“玉京書會”、“元貞書會”等文人團體。趙氏可能參加了此類書會的活動。“茶坊中嗑、勾肆里嘲”,可以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