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崔鉉(生卒年不詳),字臺碩,博州(今山東聊城)人,唐朝宰相,義成軍節度使崔元略之子。崔鉉出身于博陵崔氏大房,進士及第,早年曾歷任荊南掌書記、左拾遺、知制誥、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等職。會昌三年(843年),崔鉉以中書侍郎之職拜相,因與李德裕不睦,被罷為陜虢觀察使。大中三年(849年),再次拜相,大中五年(851年),黨項入寇,崔鉉為獨自執政,趁機擠走宰相白敏中,不久,升任右仆射,封博陵縣公。大中九年(855年),崔鉉罷相改任淮南節度使,兼檢校司徒,進爵魏國公,唐宣宗在崔鉉赴任時親自送行并賦詩一首表示對他執政七年成績的認可,咸通年間,改任荊南節度使,并在就任后平定了龐勛的起義,最后死于任上。
許及之(?~一二○九),字深甫,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淳熙七年(一一八○)知袁州分宜縣(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六)。以薦除諸軍審計,遷宗正簿。十五年,為拾遺。光宗受禪,除軍器監、遷太常少卿,以言者罷。紹熙元年(一一九○)除淮南東路運判兼提刑,以事貶知廬州。召除大理少卿。寧宗即位,除吏部尚書兼給事中。以諂事韓侂胄,嘉泰二年(一二○二)拜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兼參政。韓敗,降兩官,泉州居住。嘉定二年卒。
張寧(1426—1496)字靖之,號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鹽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進士,授禮科給事中。豐采甚著,與岳正齊名,英宗嘗稱為“我張寧”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內利病悉罷行之。后為大臣所忌,棄官歸,公卿交薦,不起。能詩畫、善書法,著有《方洲集》等。

蕭穎士(717~768年),字茂挺,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人,郡望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唐朝文人、名士。蕭高才博學,著有《蕭茂挺集》。門人共謚“文元先生”。工于書法,長于古籀文體,時人論其“殷、顏、柳、陸,李、蕭、邵、趙,以能全其交也。”工古文辭,語言樸實;詩多清凄之言。家富藏書,玄宗時,家居洛陽,已有書數千卷。安祿山謀反后,他把藏書轉移到石洞堅壁,獨身走山南。其文多已散佚,有《蕭梁史話》《游梁新集》及文集10余卷,明人輯錄有《蕭茂挺文集》1卷,《全唐詩》收其詩20首,收其文2卷。
王逸,東漢著名文學家,《楚辭章句》作者。字叔師,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陽宜城)人。安帝時為校書郎,順帝時官侍中。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參加編修《東觀漢紀》,尤擅長文學,所著賦、誄、書、論及雜文21篇,又做《漢詩》123篇,后人將其整理成集,名為《王逸集》,多已亡佚,唯有《楚辭章句》一種完整地流傳下來了。所作《楚辭章句》,是《楚辭》最早的完整注本,頗為后世學者所重視。
王昂,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字叔興。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年不詳。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狀元。王昂以文學稱譽于時,中狀元時,年僅二十九歲。入仕后,任秘書省校書郎。高宗時,為起居舍人,秘書少監。后來,以徽猷閣待制身份知臺州,提舉江州太平觀后,病逝于家中。王昂原被考官定為第二名,因主考官擬定的第一名為徽宗第三子嘉王趙楷,徽宗為避嫌及籠絡士子,遂擢王昂為魁首。王昂中狀元后,曾作有《催妝詞》,詞云:“喜氣滿門闌,光動綺羅香陌,行紫薇花下,悟身非凡客。不須脂粉污天真,嫌太怕紅白。留取黛眉淺處,共畫章臺春色。”
[唐]杜易簡(公元?年至六七三年左右)字不詳,襄州襄陽人。約卒于唐高宗咸享末年。九歲能屬文。長博學,為姨兄岑文本所器。第進士,補渭南尉。咸亨初,歷殿中侍御史。嘗道遇吏部尚書李敬玄不避,敬玄召為考功員外郎屈之易簡上書言敬玄罪。敬玄曰:“襄陽兒輕薄乃爾”!因奏易簡險躁,貶為開州司馬。易簡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書志及舊唐書本傳》及御史臺雜注五卷,并傳于世。

任希古,字敬臣,棣州(今山東陽信縣)人。唐朝大臣,文學家。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太宗貞觀末年(公元650年)前后在世。五歲喪母,哀毀天至,刻志從學。年十六,刺史崔樞欲舉秀才,自以學未廣,遁去。又三年,卒業,舉孝廉。永徽初年,與郭正一、崔融等同為薛元超所薦,授著作局正字。父喪服終,遷秘書郎。虞世南甚器其人,召為弘文館學士,俄授越王(李貞)府西閣祭酒,許王(李素節)文學。后復為弘文館學士,終官太子舍人。著有文集十卷傳于世,留世詩文僅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