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一作練恕可)字行之,自號宛委居士,越州,(一作固始)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公元一二七四年前后在世](宋度宗淳末前后)。以蔭補官,咸淳中以吳縣尹致仕。恕可詩,文純正近古,亦好詞,又工小篆,著有樂府補題一卷《詞林紀事》傳于世。
牟子才,字存叟,號存齋,井研(今屬四川)人。牟桂子,宋代官吏、學者。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進士,調洪雅尉,監成都府榷茶司賣引所。理宗寶祐元年(1253),以軍器少監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崇政殿說書,累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度宗即位,進端明殿學士。以資政毆學士致仕。有《存齋集》,已佚。其子牟鄖亦為學者,著有《陵陽集》,其孫牟應龍亦為學者,人稱祖孫三才人。
陳存,字體仁,號本齋,龍泉(今屬浙江)人,徙居安吉州(今浙江湖州)。理宗淳佑七年(一二四七)進士。開慶元年(一二五九),由淮東制置大使司主管機宜文字除秘書郎。景定元年(一二六○),遷著作佐郎(《南宋館閣續錄》卷八、九)。由兵部尚書出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宋亡,歸里教授生徒,元七征不起。事見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一五、同治《湖州府志》卷九○。今錄詩五首。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說家。名禎,字昌祺、一字維卿,以字行世,號僑庵、白衣山人、運甓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永樂二年進士,官至廣西布政使,為官清厲剛正,救災恤貧,官聲甚好。且才華富贍,學識淵博,詩集有《運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燈新話》作《剪燈余話》。
[唐](約公元八八九年前后在世)生卒年不詳。唐信都武強人,字文威,號無為子。屢試不第。后歷官侍御史、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棨著有《北里志》一卷,記大中進士游俠平康事。孫光憲以為棨意在譏當時宰相盧攜。

楊景賢,名暹,后改名訥,字景賢,一字景言。生卒年不詳。然明初賈仲明《錄鬼簿續編》云"與余交五十年",永樂初尚得寵于朱明,可知楊氏乃元末明初戲曲家。楊氏本為蒙古人,上輩已移居浙江錢塘,故朱有燉《煙花夢引》言及京都樂妓蔣蘭英時云之:"錢塘楊訥為作傳奇而深許之。"《錄鬼簿續編》言楊氏"善琵琶,好戲謔,樂府出人頭地。錦陣花營,悠悠樂志。與余交五十年。永樂初,與舜民一般遇寵。后卒于金陵"。按其小傳,知楊氏生平有三要。
生卒年不詳。湖州(今屬浙江)人。性耿介廉潔,好學善文。事吳越錢镠為元帥府典謁,參佐軍務。累官左衛上將軍。后晉天福五年(940),自檢校太保出任湖州刺史。生平事跡散見《吳興志》卷一四、《十國春秋》本傳。《全唐詩》存殘詩1首。
古之奇,唐代人。籍貫、表字、生卒年均不祥,約唐代宗大歷中前后在世。公元763年(寶應二年),在禮部侍郎洪源知貢舉時進士及第,他與耿偉同時登科。他曾任安西都護府幕下書記,與李端司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曾任職縣令,所作《縣令箴》被稱為千古奇文。古之奇精通古體詩,他的詩充滿寧靜、閑適、淡泊的情趣,婉轉成篇,在藝苑中享有名聲,也不是一般的浮泛之作啊。古之奇的詩集流傳于世。
蔡戡(1141—1182),南宋官吏。字定夫,福建仙游人,蔡襄五世孫,蔡伸嫡孫。始居武進,初以蔭補溧陽尉,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進士,累官寶謨閣直學士。七年,召試館職授秘書省正字。八年,知江陰軍。歷廣東、京西轉運刮宮,廣東、湖南提刑。淳熙十年(1183)由湖廣總領徙建康府總領,尋徙淮西總領。光宗紹熙元年(1190)為浙東提刑,召除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五年,兼知臨安府,再任湖廣總領。寧宗慶元二年(1196)知隆興府。嘉泰元年(1201)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勤政愛民,贏得清聲。生性灑脫,不肯與權奸為伍。韓侂胄掌權后,便告老還鄉。才華出眾,著作甚豐。
高明(約1305~約1371) 元代戲曲家。字則誠,號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受業于縣人黃溍時,成古典名劇《琵琶記》。元代戲曲作家。瑞安屬古永嘉郡,永嘉亦稱東嘉,故后人稱他為高東嘉。他的長輩、兄弟均能詩擅文。他曾從名儒黃□游,黃為官清廉,并以至孝見稱。高明的思想、品格受家庭、老師影響頗深。明代萬歷刻本《琵琶記》插圖高明青年時期用世之心很盛,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以《春秋》考中進士,歷任處州錄事、江浙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職。高明為官清明練達,曾審理四明冤獄,郡中稱為神明。他能關心民間疾苦,不屈權勢,受到治下百姓愛戴,處州期滿離任時,百姓曾為他立碑。
崔安潛,生卒年不詳,字進之,河南人,為唐朝宰相崔慎由之弟。出身名門,早年進士及第,唐懿宗咸通年間,一直官運亨通,歷任觀察使、忠武軍節度使,鎮守許州,曾率軍鎮壓過黃巢起義軍及以王仙芝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崔安潛病逝后,被朝廷追贈為太子太師,謚貞孝。崔安潛工詩,今僅存詩《報何澤》一首。
傅自得(1116~1183年),字安道,宋代泉州人。曾祖父傅堯俞,元祐間任中書侍郎。父名察,官任吏部員外郎,宣和七年(1125年),奉命接伴金國使者,至韓城(今陜西省韓城市),遇入寇的金兵,金將斡離不(音否)威迫傅察下拜,傅察不屈而被殺。死后贈徽猷閣待制,謚號忠肅。他的文章收入《至樂齋集》。

丁謂(966-1037),字謂之,后更字公言。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時遷居蘇州。祖父丁守節,與范仲淹曾祖范夢齡同是吳越國中吳軍節度使錢文奉(錢镠之孫)的幕僚,任節度推官,遂為長洲人。通籍后丁謂官運亨通,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工部員外郎、三司鹽鐵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為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加樞密直學士。后歷任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書。生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謂以參知政事身份任平江軍節度使,衣錦歸里,“建節本鎮,一時為榮”。離京時,宋真宗特賜御詩七言四韻和五言十韻,“尤為盛事”。他同時兼任使持節蘇州諸軍事、蘇州刺史、蘇州管內觀察處置堤堰橋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軍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書復參知政事。不久,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玉清昭應宮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師。乾興元年(1022),封為晉國公。顯赫一時,貴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