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潘孟陽(?—815),禮部侍郎潘炎之子也。孟陽以父蔭進,登博學宏辭科。累遷殿中侍御史,降為司議郎。公卿多父友及外祖賓從,故得薦用,累至兵部郎中。憲宗新即位,乃命孟陽巡江淮省財賦,仍加鹽鐵轉運副使,且察東南鎮之政理。時孟陽以氣豪權重,領行從三四百人,所歷鎮府,但務游賞,與婦女為夜飲。至鹽鐵轉運院,廣納財賄,補吏職而已。及歸,大失人望,罷為大理卿。氣尚豪俊,不拘小節。居第頗極華峻。

王清惠,約活動于宋度宗咸淳至元世祖至元(1265—1294)前后。宋度宗昭儀。恭帝德佑二年(1276),臨安(今浙江杭州)淪陷,隨三宮一同被俘往元都,后自請為女道士,號沖華。現存詩四首,詞一首,皆融個人遭遇與國破家亡、去國懷鄉于一爐,為亡國遺民長歌當哭之作,格調低回悲壯。
[唐](約公元八三五年前后在世)字希仁,沛(一作曲江)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太和末前后在世。童年嗜學,著書甚多。曾為僧。元和末,(公元八二o年)登進士第。歷官史館。馬植稱其文為韓愈流亞。累遷侍御史。終洺州刺史。軻著有文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高璩(qú)(?-865年),字瑩之,唐朝官員,唐懿宗年間曾短暫任宰相,為期兩個月。高璩是北齊皇族后裔,先祖高士廉在唐太宗朝拜相,盡管高家并未因此而顯貴,但高璩的伯父高少逸和父親高元裕都成為朝廷名臣。高璩在唐宣宗年間的849年中進士,后在地方上任幕僚。高璩的傳并未記載他在哪年中進士,但崔彥昭的傳記載崔彥昭、高璩和趙隱在同一年中進士,且指出崔彥昭是在849年中的進士。宣宗年間任左拾遺、翰林學士。盡管當時翰林學士被提拔是罕事,但高璩卻被提拔為諫議大夫。唐宣宗之子唐懿宗繼位后,高璩任東川節度使,不久又被召回長安任兵部侍郎,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于是成為宰相。兩個月后他就去世了,并得到追謚。但因為高璩生前和不良人士來往頻繁,在太常博士曹鄴堅持下,他得了一個“剌”的惡謚。
蕭崱,字則山,號大山,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馀)人。泰來兄。理宗紹定五年(一二三二)進士。以史館校勘遷武學博士,進太府丞。有《大山集》,已佚。明嘉靖《臨江府志》卷六有傳。
約公元九o五年前后在世]字廷寶,吳人。(全唐詩注云:或云關右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哀帝天佑中前后在世。工詩。大順二年,(公元八九一年)登進士第。錢鉸據浙江,累辟不肯就。鉸恕,沉之于江。仁璧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藍采和是漢族民間及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唐朝人,今重慶江津白沙鎮永興大圓洞得道成仙。陸游在《南唐書》中說他是唐末逸士。元代雜劇《藍采和》說他姓許名堅。藍采和是他的樂名。他常穿破藍衫,一腳穿靴,一腳跣露,手持大拍板,行乞鬧市,乘醉而歌,周游天下。后在酒樓,聞空中有笙簫之音,忽然升空而去,相傳于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
荊干臣,生卒年不詳。家居東營(元代大寧路興中州,今內蒙古寧城西)。 雖生長豪族,但能折節讀書。少年時游學于燕地(今河北、北京一帶)。元·鐘 嗣成《錄鬼簿》記其官職為“參軍”,元·王惲《狄澗先生大全集》卷二十三有 《送荊書記干臣北還詩并序》,作“干臣參議”,并記錄了他至元年間曾隨忻都 等東征日本事(詳見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葉秀發(一一六一~一二三○),南宋官吏。字茂叔,學者稱南坡先生,金華(今屬浙江)人。師事呂祖謙、唐仲友。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進士。授福州長溪簿。歷慶元府教授,知政和縣、休寧縣、揚子縣。理家紹定元年(一二二八),知高郵軍。三年卒,年七十。
蕭華(?-762年),祖籍南蘭陵(今江蘇武進),唐朝宰相,太子太師蕭嵩長子。蕭華出身于蘭陵蕭氏齊梁房,早年曾任給事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襲爵徐國公。安史之亂時被叛軍擒獲,授為魏州刺史。后復歸朝廷,歷任秘書少監、尚書右丞、河中節度使。上元二年(761年),蕭華拜相,擔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寶應元年(762年),因得罪李輔國,被罷為禮部尚書。代宗繼位后,宰相元載為討好李輔國,貶蕭華為硤州司馬,后蕭華病逝于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