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徐照(?~1211)南宋詩人。字道暉,一字靈暉,自號山民,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家境清寒,一生未仕,布衣終身,以詩游士大夫間,行跡扁及今湖南、江西、江蘇、四川等地。寧宗嘉定四年卒。徐照是“永嘉四靈”之一,其詩宗姚合、賈島,題材狹窄,刻意煉字煉句。他在《山中寄翁卷》中寫道:“吟有好懷忘瘦苦”,可見苦吟情狀。據葉適說,他是“四靈”中首先反對江西派而提倡晚唐詩的詩人。徐照有《促促詞》,通過農民與小吏的勞逸悲歡對比來揭露社會不平,有張籍、王建樂府詩意味,被不少選本選錄。但他主要寫近體詩,五律尤多。徐照一生有三種愛好:嗜苦茗、游山水、喜吟詠。死后朋友出錢為他安葬。
王安禮(1034年--1095年),字和甫,北宋政治家、詩人。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 人,王安石同母四弟。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卒于哲宗紹圣二年,年六十二歲,官至尚書左丞。世稱王安禮、王安國、王雱為“臨川三王”。著有《王魏公集》20卷。
王正己(一一一九~一一九六),字正之,號酌古居士,鄞(今浙江寧波)人。歷豐城縣主簿,婺州司法參軍。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知江陰軍、饒州,以事罷。起知湖州。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為廣南西路轉運判官兼提舉鹽事(《宋會要輯稿》食貨二八之一四)。十四年,由淮南東路轉運判官除直寶文閣(同上書職官六二之二六),秘閣修撰。出為兩浙西路提點刑獄。以疾,主管武夷山沖祐觀。寧宗慶元二年卒,年七十八。有《酌古堂集》,已佚。事見《玫媿集》卷九九《朝議大夫秘閣修撰致仕王公墓志銘》。

王炎午(1252-1324)初名應梅,字鼎翁,別號梅邊,江西安福舟湖(今洲湖)人。炎午出身于書香世家,自幼刻苦讀書,曾從事《春秋》研究。咸淳甲戌(1274)年,補中大學上舍生。臨安陷,謁文天祥,竭家產助勤王軍餉,文天祥留置幕府,以母病歸。文天祥被執,特作生祭文以勵其死。入元,杜門卻掃,肆力詩文,更其名曰炎午,名其所著曰《吾汶稿》,以示不仕異代之意。泰定元年卒,年七十三。《南宋書》、《新元史》有傳。今存詞一首,見《元草堂詩馀》卷下。
[唐]字周重。憲宗(八o五―八二o)時為御史中丞,文宗(八二七―八四o)時為華州刺史。工書,沈傳師所撰唐蒙泉詩,為其所書。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御史中丞宇文邈之子。憲宗元和六年(811)與李公佐會于漢南。

湯思退(1117年—1164年),南宋宰相,字進之,號湘水,浙江景寧湯氏第七世祖。據《湯氏宗譜》記載,湯氏二世祖永高于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劍川石笏,即今龍泉市八都鎮瀑云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湯高由此徙龍泉縣龍門鄉湯侯門村,民國年間,該鄉被劃歸云和縣,現已變為庫區,沉沒仙宮湖中。所以湯氏稱自己系處州龍泉人。
[約公元一一七三年前后在世]字季克,建陽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乾道末前后在世。從張栻、朱熹講學。工漢隸。父呂祉,紹興七年(1147)于淮西兵變死后,敕葬于邵武,勝己因家焉。從朱熹講學。仕為湖南干官,歷江州通判,知杭州。淳熙八年辛丑(1181),知沅州,坐事放罷。罷官后至長沙,有《滿江紅·辛丑年假守沅州蒙恩貶罷歸次長沙道中作》詞。官至朝請大夫。
李彭老(約公元1258年前后在世)字商隱(詞綜作字周隱,此從絕妙好詞),號筼房,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宋理宗寶佑末前后在世。淳佑中,官沿江制置司屬官。工詞,與周密、吳文英等相唱酬。嘗納妾,吳文英作絳都春詞以賀。彭老所作詞,周密絕妙好詞采錄不少,與弟李萊老同為宋遺民詞社中重要作家,合有《龜溪二隱詞》。
虞似良,南宋詩人。字仲房,號橫溪真逸,又好寶蓮山人。虞似良,橫溪(今大呂鄉橫溪村)人,祖籍余杭。宋建炎初父官于臺,遂居屬黃巖橫溪淳熙年間為兵部侍郎,后任成都府路運判官。工詩,擅篆隸書。(今屬溫嶺城南其詩詞清婉,得唐人旨趣。善篆隸,尤工隸書,家藏漢碑刻數千本,心摹手追,盡得旨趣,晚自成一家。有《篆隸韻書》行于世,所書碑碣極多。宋釋居簡曾評:“虞兵部仲房書《杜工部李潮八分小篆》、《王宰山水圖》兩篇,隸法。”
唐泉州莆田人,字延封。幼好學,弱冠能文。僖宗光啟三年進士。釋褐京兆府參軍,后歸閩。王潮兄弟入閩,辟為從事,授大理評事、監察御史,遷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所著表記奏牘凡三百篇。事跡見《南部新書》卷戊。《全唐詩》存斷句4。

字希郄,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詩人。紹定五年(1232)進士,一作端平二年(1235)進士。曾在濱海地區為官,做過知州。他與陳起友善,有詩文往還。他的詩以絕句最為擅長,往往帶著平靜的心境觀照自然,而時有獨到的發現。文字清暢,亦富于詩情畫意。
[約公元一二七九年前后在世]字景文,號藥莊,錢唐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末前后在世。太學生,成淳二年,(公元一二六六年)與葉李等上書劾賈似道,似道文致其泥金飾齋,竄禹州。入元,程劇夫薦蔚曦文與趙孟頫于朝,孟應詔,曦文劉迄不受職。(絕妙好詞箋云“以程鉅夫薦,卷江浙懦學提轉長興丞”此從四庫提要)流寓無錫以終。曦文著藥莊廢稿,又有對床夜話五卷,《四庫總目》傳于世。

元絳(1008—1083),字厚之,錢塘人,一說字厚之。北宋大臣、文學家。祖籍南城縣東興鄉蘇源村(今江西省黎川縣荷源鄉蘇源村)人,祖父元德昭為五代吳越丞相,遂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生而敏悟,5歲能作詩。以廷試誤賦韻,得學究出身。再舉登第,調江寧推官。遷江西轉運判官,知臺州。儂智高反嶺南,宿軍邕州;絳供軍餉有功。累遷翰林學士,拜參知政事。后罷知潁州,以太子太保致仕。神宗元豐六年卒,年76,謚“章簡”。著有《玉堂集》、《全宋詞》存其詞2首,《宋詩紀事》存其詩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