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真德秀字景元,后更為希元,福建浦城(今浦城縣晉陽鎮人)本姓慎,因避孝宗諱改姓真。生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卒于未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真德秀是南宋后期與魏了翁齊名的一位著名理學家,也是繼朱熹之后的理學正宗傳人,他同魏了翁二人在確立理學正統地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虞羲,南朝齊梁間詩人。生卒年不詳。字子陽(李善《文選注》引《虞羲集序》),一說字士光(《南史·江淹任昉傳》)。會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虞羲的詩以《文選》所錄《詠霍將軍北伐》最為有名。這首詩寫沙場烽火,如“長城地勢險,萬里與云平”、“飛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羽書時斷絕,刁斗晝夜驚”,頗有氣勢。
康海(1475--1540)中國明代文學家。字德涵,號對山、沜東漁父,陜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時宦官劉瑾敗,因名列瑾黨而免官。以詩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詩文集《對山集》、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等。
何大圭,字晉之,安徽廣德人,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進士,年僅十八歲。宣和元年(1119),太學錄,六年(1124),秘書省正字。遷秘書省著作郎。建炎四年(1130),為滕康、劉玨屬官,坐失洪州除名嶺南編管。紹興五年(1135),放逐便。二十年(1150),左朝請郎、直秘閣。二十七年(1157),主管州崇道觀,旋落職。隆興元年(1163),由浙西安撫司參議官主管臺州崇道觀。
王蘊章(1884-1942.8),字莼農,號西神,別號窈九生、紅鵝生,別署二泉亭長、鵲腦詞人、西神殘客等,室名菊影樓、篁冷軒、秋云平室,江蘇省金匱(今無錫市)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副榜舉人,任學校英文教師。上海滬江大學、南方大學、暨南大學國文教授,上海《新聞報》編輯,上海正風文學院院長。通詩詞,擅作小說,工書法,善歐體,能寫鐵線篆。是“中學為主、西學為用”的鴛鴦蝴蝶派主要作家之一。中國近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書法家、教育家。
許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學家。字可用,彰(zhang)德湯陰(今屬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進士及第,授同知遼州事。后來官中書左司員外郎時,京城外發生饑荒,他從"民,本也"的思想出發,主張放賑(chen 四聲)救濟。河南農民軍起,他建議備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賢大學士,不久改樞密副使,又拜中書左丞。他看到元朝將士貪掠人口玉帛而無斗志,就主張對起義農民實行招降政策。
吳信辰(1721—1797),名鎮,甘肅臨洮人。1769年考中舉人,做過陜西耀州學正,升為韓城教諭,1773年任山東陵縣知縣,爾后調任湖南沅州知府,可是只干了一年,就因為下屬一個縣發生“諱盜”事件,被劾罷官。寫作了數千首詩,43首詞。著有《松厓對聯》。
[清](公元1761年~1803年)字枚叔,一字實庭,號謝盫,浙江仁和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卒于仁宗嘉慶八年,年四十三歲。嘉慶進士,官吏部文選司主事。好讀書,少時嘗手抄漢書一遍,以縱酒成疾卒。枚工詞,以清麗稱。有《心齋草堂集》及《微波亭詞》,有《齋心草堂詩鈔》。
陳德武(生平不詳)三山(今福建福州)人。有《白雪遺音》一卷。其《望海潮》詞云:“之官路遠,篙師又促舊航。”又同調云:“三分春色,十分官事。”蓋嘗出仕,道經錢塘、桂林、睢寧、潯陽等地。余皆不詳。
許棐fěi(?~1249)字忱夫,一字枕父,號梅屋。海鹽人(今屬浙江)。生卒年均不詳,約宋理宗寶慶初前后在世。嘉熙中(公元1239年左右)隱于秦溪,筑小莊于溪北,植梅于屋之四檐,號曰梅屋。四壁儲書數千卷,中懸白居易、蘇軾二像事之。
吳大有,(約公元1279年前后在世)字有大,一字勉道,號松壑,嵊縣(今屬浙江)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末前后在世。寶佑間,(公元一二五六年左右)游太學,率諸生上書言賈似道奸狀,不報。遂退處林泉,與林昉、仇遠、白珽等七人,以詩酒相娛。元除,辟為國子檢閱,不赴。大有著有松下偶抄,千古功名鏡及雪后清者,歸來幽莊等集傳與世。詞存一首,載《絕妙好詞》卷六。

章太炎(1869.1.12 -1936.6.14),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后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主義革命者。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沈自晉(1583~1665),明末清初的著名戲曲家。字伯明,晚字長康,號西來,雙號鞠通。生于明萬歷癸未年九月十八日,卒于清康熙乙巳年二月二十六日,享年八十三歲。沈自晉出身于吳江沈氏家族,淡泊功名,待人溫厚,勤學博覽,富有文才。他更有非凡的音樂天賦,終生酷愛,鉆研不息,是劇壇江派的健將。著作有《黍離續奏》、《越溪新詠》、《不殊堂近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