偝怎么讀 偝的意思
“偝”字共有1個讀音:
[bèi]

漢字 | 偝 |
---|---|
讀音 |
|
注音 | ㄅㄟˋ |
部首 | [亻] 單人旁 |
筆畫 | 總筆畫:11 部外:9 |
異體字 | 背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505D |
其它編碼 | 五筆:wuxe 倉頡:olpb 鄭碼:ntrq 四角:22227 |
筆順編碼 | 32211352511 |
筆順筆畫 | ノ丨丨一一ノフ丨フ一一 |
筆順名稱 | 撇 豎 豎 橫 提 撇 豎彎鉤 豎 橫折鉤 橫 橫 |
偝字的意思
古同“背”。
偝字的基本解釋
● 偝
bèi ㄅㄟˋ
同“背”。背對著。《廣韻?隊韻》:“偝,向偝。”《類篇?人部》:“偝,不正鄉。” 同“背”。違背;背棄。《集韻?隊韻》:“背,違也。或從人。” 裱糊。宋曾慥《類説》卷四十五引《清夜遊西園圖》:“貞觀中褚河南裝偝。”
英語 not facing; desert
德語 missachten, nicht gehorchen
法語 se tenir dos-à-dos,désobéir
偝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偝 bèi
〈動〉
(1) 背向著 [back to]
偝,向偝。——《廣韻》
毋偝立。——《禮記·投壺》
(2) 又如:偝立(背向站立)
(3) 背棄;違反 [abandon]
利祿先死者而后生者則民不偝。——《禮記·坊記》
偝字的辭典解釋
偝ㄅㄟˋbèi 動
離棄、拋棄。《集韻·去聲·隊韻》:「偝,違也。」《禮記·坊記》:「利祿先死者而後生者,則民不偝。」
副背向。《禮記·投壺》:「毋偝立,毋踰言。」漢·鄭玄·注:「偝者,不正鄉前也。」
康熙字典解釋
偝【子集中】【人部】 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9畫
《廣韻》《集韻》??蒲昧切,音佩。棄也。《禮·坊記》利祿先死者,而後生者,則民不偝。
又《禮·投壺》毋偝立。《註》偝立,不正鄕前也。
又《荀子·非相篇》鄕則不若,偝則謾之。或作倍。亦作背。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背【卷四】【肉部】
??也。從肉北聲。補妹切
說文解字注
(背)脊也。?部曰。脊、背呂也。然則脊者、背之一端。背不止於脊。如髀者股外、股不止於髀也。云背脊也、股髀也。文法正同。周易。艮其背。不獲其身。從肉。北聲。補妹切。古音在一部。
* 網站為您提供偝字的拼音和意思解釋,以及漢字的字形結構、編碼、部首、筆順、組詞、造句和相關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