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水的字
漢字 | 拼音 | 解釋 |
---|---|---|
?? | zhuāng | |
漹 | yān | 古河名。a.在今中國山西省西部;b.為今中國湖北省宜城縣蠻河。 |
?? | ||
?? | ||
?? | ||
?? | ||
?? | ||
?? | ||
滰 | jiàng | 將泡過的米濾干。 |
?? | ||
?? | lù | |
?? | ||
?? | ||
?? | ||
?? | ||
?? | ||
滺 | yōu | 古同“浟”,水流動的樣子:“淇水滺滺。” |
?? | ||
?? | liú | 基本字義● ??liú ㄌㄧㄡˊ同“流”。《説文?沝部》:“??,水行也。流,篆文從水。”段玉裁注:“流為小篆,則??為古文、籀文可知。”《古文苑?周宣王〈石鼓文〉五》:“霝(零)雨口??。”章樵注:“??,今省作流。” |
?? | ||
滲 | shèn | 同“滲”。 |
?? | ||
潅 | guàn | 古同“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潳 | tú|zhā | [tú]〔潳山〕古山名,在今中國湖北省。[zhā]沾濕。 |
滱 | kòu | 滱水,水名。在山西。 |
漌 | jǐn | 1.清。2.浸漬。 |
? | dǐng | |
?? | jū | 基本字義● 殘jū ㄐㄩˉ水名。亦作沮水。源出陜西省黃陵縣西子午嶺,東經縣南注入北洛水。《説文?水部》:“??,水。出北地直路西, 東入洛。”王筠句讀:“羣書作‘沮’。《地理志》北地郡直路縣,沮水出東,西入洛。’《水經注》引作‘出西,東入洛。’《水經》:‘沮水出北地直路縣,東過馮翊祋祤縣北,東入洛。” |
漲 | zhǎng|zhàng | [zhǎng]1.大水貌。2.水上升。3.指上漲的水流。4.增長;積聚。[zhàng]1.瀰漫;充滿。2.因情緒激動致面部充血。3.鼓脹;膨脹。4.同“脹”。身體內壁受擠迫而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
漙 | tuán|zhuān | [tuán](露)盛多:“野有蔓草,零露漙兮。”[zhuān]古同“湍”,水名。 |
漢 | hàn | 同“漢”。 |
漅 | cháo | 〔漅湖〕湖名,在中國安徽省。 |
漗 | cōng | 汲。 |
漬 | zì | 1.浸泡:“醃漬”、“浸漬”。《三國志?卷二十九?方技傳?華佗傳》:“佗令溫湯近熱,漬手其中,卒可得寐。”2.沾染。宋?陸游《醉歌》:“百騎河灘獵盛秋,至今血漬短貂裘。”3.牲畜感染疫病而死。《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羽鳥曰降,四足曰漬。”4.積留在物體上的汙痕:“油漬”、“墨漬”、“汙漬”。 |
漑 | gài | 同“溉”。 |
潄 | shù | 古同“漱”。 |
漋 | lóng | 永漋河(Yǒnglónghé),地名,在湖北。 |
潂 | hóng | 古同“洪”。 |
? | bó | |
? | hàn|qià|yù | |
漞 | mì | 1.古同“汨”。2.石名,可以做硯,產于中國甘肅隴西。 |
澚 | ào|yù | [ào]同“澳”。[yù]河灣彎曲處。 |
滵 | mì | 〔滵汩(yù)〕水急速流動的樣子,如“滭浡滵汩(yù)。” |
漸 | jiàn|jiān | [jiàn]1.古水名。即今浙江,亦指浙江中、上游的新安江。2.緩進;逐步。3.逐漸發展的過程。4.(疾病)嚴重;加劇。5.疏導。6.開端,起始。7.引申為端倪;跡象。8.條件;前提。9.次序。10.引申為依照次序。11.成長;滋長。12.逐漸。13.正,正當。14.旋即,不久。15.至,到。16.《易》卦名。卦形為艮下巽上。17.佛教語,指說法的淺深次第。亦謂主張信徒須歷長期修行,始得心明累盡,達到涅槃境界。與“頓”相對。18.人體穴位名。19.用同“慚”。參見“漸恧”。[jiān]1.流入;入。2.淹沒;浸泡。3.引申為歿,死亡。4.沾濕;濺濕。5.滋潤;潤澤。6.熏染,習染。7.欺詐。8.見“漸漸”。 |
漧 | gān | 干燥。 |
? | sù | |
潈 | cóng|zōng | [cóng]1.水流會合的地方。2.急流:“龍潭下奔~。”3.水聲:“有聲~然。”[zōng]同“潨”。亦作“潀”。崖岸;水邊高地。 |
? | chě|chè | |
漎 | cóng|sǒng | [cóng]1.象聲詞,水流聲:“中漎漎以回復。”2.水流匯合。[sǒng]〔漎漎〕迅速,如“風漎漎而扶轄兮。” |
潀 | cóng|zǒng | [cóng]古同“潨”。亦作“潈”。[zǒng]古同“潨”。亦作“潈”。 |
* 網站為您提供三點水的漢字有哪些,三點水的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