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文的讀音 虎文的意思
虎文 晉 棗據 《雜詩》:“予非 荊山 璞,謬登 和氏 場;羊質復虎文,燕翼假鳳翔。” 唐 李白 《天馬歌》:“天馬來出 月支 窟,背為虎文龍翼骨。” (2). 漢 代武官服。 《后漢書·輿服志下》:“虎賁將虎文絝,白虎文劒佩刀。虎賁武騎皆鶡冠,虎文單衣。” 《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表行 東郡 太守、 領兗州 刺史,被以虎文,獎就威柄,冀獲 秦 師一克之報。”
- 虎
- 文
“虎文”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hǔ wén]
- 漢字注音:
- ㄏㄨˇ ㄨㄣˊ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虎文”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虎身上的斑紋。 2.漢代武官服。
網絡解釋
虎文
晉 棗據 《雜詩》:“予非 荊山 璞,謬登 和氏 場;羊質復虎文,燕翼假鳳翔。”
唐 李白 《天馬歌》:“天馬來出 月支 窟,背為虎文龍翼骨。”
(2). 漢 代武官服。
《后漢書·輿服志下》:“虎賁將虎文絝,白虎文劒佩刀。虎賁武騎皆鶡冠,虎文單衣。”
《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表行 東郡 太守、 領兗州 刺史,被以虎文,獎就威柄,冀獲 秦 師一克之報。”
“虎文”的單字解釋
【虎】:1.哺乳動物,頭大而圓,毛黃色,有黑色橫紋。聽覺和嗅覺都很敏銳,性兇猛,力氣大,善游泳,不善爬樹,夜里出來捕食鳥獸。通稱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將。虎虎有生氣。3.露出兇相:虎起臉。4.姓。5.同“唬”。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虎文”的相關詞語
* 虎文的讀音是:hǔ wén,虎文的意思:虎文 晉 棗據 《雜詩》:“予非 荊山 璞,謬登 和氏 場;羊質復虎文,燕翼假鳳翔。” 唐 李白 《天馬歌》:“天馬來出 月支 窟,背為虎文龍翼骨。” (2). 漢 代武官服。 《后漢書·輿服志下》:“虎賁將虎文絝,白虎文劒佩刀。虎賁武騎皆鶡冠,虎文單衣。” 《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表行 東郡 太守、 領兗州 刺史,被以虎文,獎就威柄,冀獲 秦 師一克之報。”
基本解釋
1.虎身上的斑紋。 2.漢代武官服。虎文
晉 棗據 《雜詩》:“予非 荊山 璞,謬登 和氏 場;羊質復虎文,燕翼假鳳翔。”唐 李白 《天馬歌》:“天馬來出 月支 窟,背為虎文龍翼骨。”
(2). 漢 代武官服。
《后漢書·輿服志下》:“虎賁將虎文絝,白虎文劒佩刀。虎賁武騎皆鶡冠,虎文單衣。”
《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表行 東郡 太守、 領兗州 刺史,被以虎文,獎就威柄,冀獲 秦 師一克之報。”
【虎】:1.哺乳動物,頭大而圓,毛黃色,有黑色橫紋。聽覺和嗅覺都很敏銳,性兇猛,力氣大,善游泳,不善爬樹,夜里出來捕食鳥獸。通稱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將。虎虎有生氣。3.露出兇相:虎起臉。4.姓。5.同“唬”。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