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秋毫之末的意思 秋毫之末的讀音和出處

    • qiū
    • háo
    • zhī
    成語名稱:
    秋毫之末
    成語拼音:
    [qiū háo zhī mò]
    成語解釋:
    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出的細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細微的東西。
    成語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舉而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成語例句:
    (1)他的觀察力十分敏銳,即使是秋毫之末也能看得一清二楚。(2)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謹慎,不能出錯。
    是否常用:
    常用成語
    感情褒貶:
    中性成語
    成語詞性:
    偏正式;作賓語;用于書面語
    結構類型:
    偏正式成語
    形成年代:
    古代成語
    標準拼音:
    之,不能讀作“zī”。
    繁體字形:
    秌毫之末
    英文翻譯:
    very small
    成語故事:
    成語接龍:
    “秋毫之末”成語接龍
    成語分類:
    四字成語 偏正式成語 秋天的成語 孟子的成語 人物品質的成語
    成語關注:
    秋毫 鳥獸 末梢 尖端 比喻 細微 東西

    成語秋毫之末

    “秋毫之末”的單字解釋

    】:1.秋季:深秋。秋風。秋雨。秋高氣爽。2.莊稼成熟或成熟時節:麥秋。大秋。3.指一年的時間:千秋萬歲。一日不見,如隔三秋。4.指某個時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危急存亡之秋。5.姓。6.見〖秋千〗。
    】:1.細長而尖的毛:狼毫筆。羊毫筆。2.指毛筆:揮毫。3.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繩:頭毫。二毫。4.一點兒(只用于否定式):毫不足怪。毫無頭緒。5.(某些計量單位的)千分之一:毫米。毫升。毫克。6.計量單位名稱。a)長度,10絲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b)質量或重量,10絲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7.貨幣單位,即角。
    】: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1.東西的梢;盡頭:末梢。秋毫之末。2.不是根本的、主要的事物(跟“本”相對):本末倒置。舍本逐末。3.最后;終了;末尾:春末。明末。末班車。上世紀末。4.末子:鋸末。茶葉末兒。把藥研成末兒。5.姓。6.戲曲角色行當,扮演中年男子,京劇歸入老生一類。

    “秋毫之末”的反義詞

    “秋毫之末”的近義詞

    “秋毫之末”的相關成語

    “秋毫之末”的關聯成語

    “秋毫之末”造句

    是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民諺 

    太山之高,背而弗見;秋毫之末,視之可察。

    目察秋毫之末,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玉石之聲,目不見太山之高。

    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謹慎,不能出錯。

    他的觀察力十分敏銳,即使是秋毫之末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引起高度重視。

    秋毫之末: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的尖端。比喻極微小的東西或極細微的地方。

    招式變化繁雜秋扇見捐、秋毫之末、秋風掃落葉、秋毫無犯,終于破網,向殘血刺去。

    要知道自己自從修習金鵬族的瞳術之后,不敢說是明察秋毫之末,但絕對不會被迷宮之類的東西搞得暈頭轉向。

    正是,仙長法眼如電,明察秋毫之末

    * 秋毫之末的意思 秋毫之末的成語解釋 秋毫之末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