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錯就改的意思 知錯就改的讀音和出處
- 知
- 錯
- 就
- 改
- 成語名稱:
- 知錯就改
- 成語拼音:
- [zhī cuò jiù gǎi]
- 成語解釋:
- 知道自己錯了就立即改正
- 成語出處:
- 王朔《劉慧芳》:“我這人缺點很多,知錯就改便是其中之一。”
- 成語例句:
- 真正做到知錯就改是不容易的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褒義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謂語、賓語;指人謙虛
- 結構類型:
- 連動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當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知錯就改
- 英文翻譯:
-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you know it.
- 成語故事:
- 知錯就改的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知錯就改”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連動式成語 Z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知道 改正
“知錯就改”的單字解釋
【知】:[zhī]1.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4.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錯】:1.參差;錯雜:交錯。錯落。這幾塊磚砌得不齊,錯進去了一點兒。2.兩個物體相對摩擦:上下牙錯得很響。3.相對行動時避開而不碰上:錯車。錯過了機會。4.安排辦事的時間使不沖突:這兩個會不能同時開,得錯一下。5.不正確:錯字。這道題算錯了。6.過錯;錯處:沒錯兒。出錯兒。7.壞;差(用于否定式):這幅畫兒畫得不錯。今年的收成錯不了。8.在凹下去的文字、花紋中鑲上或涂上金、銀等:錯金。9.打磨玉石的石頭。10.打磨玉石:攻錯。
【就】:1.湊近;靠近:遷就。避難就易。2.到;開始從事:就位。就業。就寢。就學。就職。3.被;受:就殲。就擒。4.完成;確定:成就。功成名就。生鐵鑄就的,不容易拆掉。5.趁著(當前的便利);借著(有時跟“著”字連用):就便。就近。就手兒。就著燈光看書。6.一邊兒是菜蔬、果品等,一邊兒是主食或酒,兩者搭著吃或喝:花生仁兒就酒。7.表示動作的對象或話題的范圍:他們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就工作經驗來說,他比別人要豐富些。8.表示在很短的時間以內:我就來。您稍等一會兒,飯就好了。9.表示事情發生得早或結束得早:他十五歲就參加革命了。大風早晨就住了。10.表示前后事情緊接著:想起來就說。卸下了行李,我們就到車間去了。11.表示在某種條件或情況下自然怎么樣(前面常用“只要、要是、既然”等或者含有這類意思):只要用功,就能學好。他要是不來,我就去找他。誰愿意去,誰就去。12.表示對比起來數目大,次數多,能力強等:你們兩個小組一共才十個人,我們一個小組就十個人。他三天才來一次,你一天就來三次。這塊大石頭兩個人抬都沒抬起來,他一個人就把它背走了。13.放在兩個相同的成分之間,表示容忍:大點兒就大點兒吧,買下算了。14.僅僅;只:以前就他一個人知道,現在大家都知道了。15.表示加強肯定:我就知道他會來的,今天他果然來了。我就不信我學不會。那就是他的家。幼兒園就在這個胡同里。16.表示假設的讓步,跟“就是”2相同:你就送來,我也不要。
【改】:1.改變;更改:改口。改名。改朝換代。幾年之間,家鄉完全改了樣子了。2.修改:改文章。這扇門太大,得往小里改一改。3.改正:改邪歸正。有錯誤一定要改。4.姓。
“知錯就改”的反義詞
“知錯就改”的近義詞
“知錯就改”的相關成語
“知錯就改”的關聯成語
知字的成語
錯字的成語
就字的成語
改字的成語
知開頭的成語
錯開頭的成語
就開頭的成語
改開頭的成語
zhi的成語
cuo的成語
jiu的成語
gai的成語
zcjg的成語
知錯什么什么的成語
知什么就什么的成語
知什么什么改的成語
什么錯就什么的成語
什么錯什么改的成語
什么什么就改的成語
“知錯就改”造句
永不言輸。第一層:不斷地努力;第二層:知錯就改;第三層:堅持下去,迎頭趕上,爭當第一。
有夢想的人偶爾也會犯錯,但他能知錯就改,繼續朝向自己的夢想進發。
聰明人知錯就改,糊涂人有錯就瞞。
知錯就改,永遠是不嫌遲的。
你只要翻然悔悟,知錯就改,同志們就不會冷落你。
這種事情發生太多了,知錯就改,為時未晚。
做人有知錯就改的思想,人生的各種挫折和困難都會解決的。
雖然我們做錯了事,但只要我們亡羊補牢,知錯就改,就還是個好學生。
我們應該以亡羊補牢里的那個人為榜樣,知錯就改。
我雖然損失了一些財物,但我懂得做出決定,知錯就改我希望還來得及。
* 知錯就改的意思 知錯就改的成語解釋 知錯就改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