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使造句
“遣使”的解釋
51、后曹操遣使將她贖還,重嫁同郡董祀。
52、崔祐甫請遣使慰勞淄青將士,因以正己所獻錢賜之,使將士人人戴上恩;又諸道聞之,知朝廷不重貨財。
53、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貫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
54、或以仁、昭之謀告皝,皝未之信,遣使按驗。
55、于是讓與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長沙相韓福、桂陽太守張隆、零陵太守田翕、蒼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錫光等相率遣使貢獻;悉封為列侯。
56、到了盛唐,扶桑屢屢遣使來華觀摩、學習,更有鑒真法師東渡,弘揚佛法,希望爾等遠惡修善。
57、今年陛下遣使者分巡天下,存問孤寡鰥獨,無業者貸與之。
58、文成公主去世后,吐蕃王朝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并和松贊干布合葬于雅隆瓊結王墓中,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
59、李定國直樸,初遣使請封時,不悅道:“我自為王,安用請?”。
60、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明軍攻克大都,明與高麗即分別主動遣使聘問。
61、他還陳說遣使的作用可以“通中國之情款”,則中國出洋之人,必系戀故鄉,這樣“中國就多得一助”。
62、江淮旱,浙東、西尤甚,有司不為請,吉甫白以時救恤,帝驚,馳遣使分道賑貸。
63、前夕之變,仆不之知,朝廷自遣使者與楊彥洪為謀,彥洪既伏其辜,惟公諒察。
64、據墓志記載,唐睿宗下詔安葬上官婉兒,該墓系太平公主游說唐睿宗修建,并強調“太平公主哀傷,遣使吊祭,賻贈五百匹,詞旨綢繆”。
65、東海恭王強病,上遣使者太醫乘驛視疾,駱驛不絕。
66、這王妃既遭毆辱,復聞譏詈,自然不肯干休,遣使奏聞,待了數日,并不見有影響。
67、朝廷遣使賈奇俊查處此事,然賈受張虔陀賄賂,顛倒黑白,朝中楊國忠專權挾私,唐玄宗偏聽偏信,無奈,閣邏鳳之子鳳迦異便率兵攻陷姚州,殺死張虔陀。
68、在這種情況下,他原本可以據險為王、閉關自守就可以了,為什么非要派遣使者長途跋涉去大國求親?畢竟“求親”。
69、眾卿家,我軍大捷,南方大乾王國已對我大離王國再無威脅,其余三面王國也紛紛派遣使者進訪我國,目前正在途中,其目的不過是為了與我王國建交友好邦交。
70、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艾至成都,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縛輿櫬詣軍門。
71、雙方交惡攻訐,漸連長寧君和春平君、平都侯等亦牽涉其間,甚至已經達到讓太后、大王兩次遣使下詔旨和解的地步。
72、此等舉動,振古爍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跽北向,頂禮加額,豈但如明諭所云感恩圖報已乎!謹于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師,兼欲請命鴻裁,連兵西討。
73、土蕃王赤松德贊準備創建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遭到了極大的阻力,于是便派遣使者從尼泊爾迎請蓮花生大師前來扶正壓邪,降妖除怪,創建佛寺,弘揚佛教。
74、乃遣使冠蓋相望于道,覆按梁,捕公孫詭、羊勝。
75、又遣使張景報聘,稱“大吳國主上書大唐皇帝”。
76、命尚書右丞相蕭嵩往祭山川,并遣使存問賑恤之,壓死之家給復一年,一家三人已上死者給復二年。
77、術遣使韓胤以僭號議告布,并求迎婦。
78、八月劉表病卒,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遣使曹操舉州投降。
79、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茍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直。
80、成吉思汗知道后遣使令木華黎,使“存濟無令欺辱”,并問候“小長老好”,于是天下皆以“小長老”稱海云。
81、臣謂宜常遣使,屢持尺書,使知中國之勢,尚可振起。
82、大敗四年后,遣使向努爾哈赤通好,葉赫部還表示愿將死于“九部之戰”。
83、駐英大臣曾紀澤奉著朝旨,跟英外部交涉,說到個唇焦舌敝,究竟不能立君存祀,不過爭到個所有貢例由英國駐緬大員,按期遣使貢獻而已。
84、唐光啟四年德諲審宗權必敗,乃舉漢南之地以歸唐朝,仍遣使投分于太祖,兼誓戮力,同討宗權。
85、即位的當天他祭謁太祖廟,行柴冊禮,御宣政殿受群臣朝賀,接受尊號曰嗣圣皇帝,尊述律平為應天皇太后,冊封皇妃蕭氏為皇后,祭告天地,遣使諭告諸國。
86、倒剌沙暗中遣使齊王,約定次日出降。
87、唐主遣使遺閩主曦及殷主延政書,責以兄弟尋戈。
88、述恥有殺賢之名,遣使吊祠,賻贈百匹,業子翚逃,辭不受。
89、始畢自恃其功,益驕踞;每遣使者至長安,頗多橫恣。
90、至元三十一年(1294)四月,欽奉詔條內一款,五岳四瀆,遣使詣祠致祭;其名山大川、圣帝明王、烈士載在祀典者,所在長吏,除常祀外,擇日致祭,廟宇損壞,官為修理。
91、驚悟后的重耳派遣使者前往迎之,子推堅拒不出。
92、宋攝政太皇太后謝道清拒絕張世杰、文天祥背城一戰,以圖求存建策,一面送益王趙?g、廣王趙?m南逃,一面遣使赴元請降。
93、咸亨元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
94、中國使人先為咄陸所拘者,射匱悉以禮資送歸長安,復遣使貢方物,請賜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