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骨造句
“軟骨”的解釋
101、環形鎳鈦合金支架在氣管造口成形中起到了環狀軟骨樣的支撐作用,有效地防止全喉切除術后氣管造口狹窄的發生。
102、根據美國和歐洲的分級系統測量標志的里塞爾,計算數字骨齡,評估軟骨骨化。
103、天然鯊魚軟骨素由急凍處理的鯊魚軟骨提取,含純凈而豐富的天然硫酸軟骨素,而硫酸軟骨素正是人體軟骨的重要組成部分。
104、骨形態發生蛋白可促進軟骨生成和修復,在關節軟骨修復上有著很好的前景。
105、觀察甲殼胺無紡布在體外、體內降解性能和規律及其生物相容性,探討其作為軟骨組織工程細胞支架的可行性。
106、目的:探討膝關節剝脫性骨軟骨炎MRI分期方法.
107、硫酸鹽葡糖胺是關節軟骨和滑液的基本組成部分,并且結締組織的正常修復或再生也離不開它。
108、同時,病理形態學檢查猴關節軟骨和髓板軟骨都出現大骨節病樣的軟骨細胞壞死。
109、目的:總結雙側小耳畸形應用自體肋軟骨行全耳廓再造術的護理。
110、再用自體肋軟骨按所需形態雕刻后,分別植入鼻背、裂側鼻翼腳及鼻孔底部以抬高鼻梁、裂側鼻翼外側腳及鼻孔基底。
111、腫瘤和髁突切除后,同期用患側增生伸長的冠突或自體肋軟骨移植形成顳下頜關節。
112、目的探討復發性多軟骨炎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113、我們的英格蘭國家隊左后衛在本月13號星期二進行了膝蓋軟骨組織手術,以修復其撕裂的半月板。
114、鈣過量也會導致高鈣血癥和軟骨頭。
115、不經過軟骨雛型,而直接從膜狀結締組織骨化為骨的一種骨,如一些頭臚骨。
116、并且滑膜炎與軟骨基質降解有關.
117、在這張照片,紅色染料用來顯示骨骼,藍色染料有時被用來強調軟骨。
118、結論:在肢體延長期間,牽開區骨的修復以三種方式來完成,即膜內化骨、軟骨內化骨和皮質骨的直接再生。
119、目的探討脫細胞軟骨基質對軟骨細胞體外生長的影響。
120、軟骨病是一種身體畸形,常見于兒童。
121、低水平的維他命D能導致像軟骨病和骨質酥松癥等疾病.
122、方法對手掌、指骨內生性軟骨瘤合并病理性骨折8例病人,施行了手術治療,徹底刮除病灶后取自體髂骨塊植入,用鋼板或交叉克氏針內固定。
123、方法:自3周齡兔關節軟骨分離軟骨細胞,經離心管培養2周形成軟骨。
124、分離性骨軟骨炎指未成熟關節軟骨與骨骼分離。該疾病由骨軟骨病引起。最常見于膝關節,肘,肩,踝關節。
125、結論小兒套狀髕骨骨折遠端多為軟骨而骨質較少,臨床工作中極易發生誤診或漏診。
126、肌肉痛可持續、加劇或消退.滑膜的炎癥和增厚使關節構造留下瘢痕并破壞軟骨.
127、離心管培養形成的軟骨有獨特的超微結構,與關節軟骨及骺板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與半月板有明顯區別。
128、監測調查表明南沙珊瑚礁水域的軟骨魚類在全年均可捕獲,產量的變動主要與捕撈努力量相關。
129、目的:本研究在傳統的下瞼外翻矯正術中,采用異體軟骨內置于外翻矯正中的下眼瞼,觀察其對瘢痕性下瞼外翻的臨床矯治效果。
130、目的探討多層螺旋CT肋軟骨成像方法及成*肋軟骨的形態學表現。
131、全球化帶來民族文化危機意識,弱勢民族文化的根本危險在于失去了本土自覺之后的歷史健忘癥和文化軟骨病。
132、目的提高對椎體后緣軟骨結節認識.
133、集中的應有盡有力進一步加速外民支軟骨磨損及變薄,也加速深層碎裂和裂隙的擴布。
134、結果離心管培養軟骨具有獨特的超微結構,與關節軟骨和生長板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與半月板有明顯區別。
135、對耳屏是一個小小的軟骨組織,猶如一道低矮的墻讓耳塞呆在原位。
136、維生素D水平低會導致軟骨病和骨質疏松癥。
137、它是由下外側軟骨外側腳尾側端,軟組織翼,膜性鼻中隔和鼻孔檻共同構成。
138、例如,軟骨中糖胺聚糖的丟失就特別表明骨關節炎和椎間盤退變的開始。
139、首先,壓力必須作用于環狀軟骨,而不是甲狀軟骨或其他咽、喉部結構。
140、所以,鼻整形術中分離鼻部皮瓣時應限于軟骨和骨上方的深層網狀組織平面,保持肌肉筋膜層完好無損。
141、腔隙含有軟骨或骨細胞的腔隙、陷窩或裂口,尤指骨頭處的.
142、結果表明:添加殼聚糖后膠原海綿的孔隙率和吸水率下降,添加硫酸軟骨素后上升,而添加肝素后無明顯變化。
143、所以像豬皮、豬蹄、牛蹄筋、雞爪、雞皮、魚皮、魚翅、花膠、軟骨等,還有燕窩、銀耳等都可以多吃一些。
144、目的探討離心管培養軟骨作為移植材料的可能性。
145、舌骨蓋在環狀軟骨上口易造成新喉口狹窄引起拔管困難。
146、結果體外培養3周,培養物內細胞均存活,形成軟骨陷窩,同源性細胞簇出現,并分泌軟骨基質。
147、除舌骨、下鼻甲、腭骨錐突和下領頸為軟骨內成骨外,其余面顱骨均為膜內成骨。
148、軟骨魚類的第二條進化路線以全頭類為代表。
149、根據臨床表現發現脊椎骨骺骨軟骨病,并由脊柱側位片證實.
150、以兒童來說,缺少維生素D分子會引起軟骨病,導致骨骼軟化乃至于變形或容易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