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罰造句
“賞罰”的解釋
101、正由于如此,主將戚繼光才不憚其煩地再三申明全隊人員密切配合的重要性,并以一體賞罰來作紀律上的保證。
102、當選一盟主,約進退、行賞罰,戮力齊心進兵,為國除暴安良。
103、其嫻熟兵法,馳騁疆場,每逢重大戰事,必攜幼帝御駕親征,史家稱贊她“指揮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無不用命”。
104、自呂儀拜相,賞罰嚴明天下皆知。
105、趙啟霖著即行革職,以示懲做,朝廷賞罰黜陟,一秉大公。
106、是啊,這不是黑白不分,賞罰不明嗎?
107、中國的政策制定者自然深知“個中三味”,所以會力圖做到“賞罰分明”。
108、教育約束兵士的同時,曾國藩又強調,治軍之要,尤在論功罪,賞罰嚴明,以法嚴格約束。
109、曹帥在北京掌控大局卻賞罰不明,在這次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王承恩出任直隸督軍,卻被曹帥的督師分離,不再擔任二十三師師長。
110、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為先,認為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曾斬一未奉令即進擊敵軍的材士以明法。
111、“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于用”?依法治軍,是“投之所往,天下莫當”的用兵要訣。
112、戚繼光守薊州,此人年輕有為,賞罰分明、身先士卒,面相俊朗,頗有威信。
113、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于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114、凡為吏之道,必精潔正直,謹慎堅固,審悉無私,微密纖察,安靜毋苛,審當賞罰……
115、袁紹以親疏定是非,賞罰不明;公是非分明,賞罰有道,此文勝九也。
116、“景宗崩,尊為皇太后,攝國政,習知軍政,澶淵之役,親御戎軍,指麾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用命。
117、令而不行,則令不法也;法而不行,則修令者不審也;審而不行,則賞罰輕也;重而不行,則賞罰不信也;信而不行,則不以身先之也。
118、“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
119、董卓為人敬賢禮士,賞罰分明,早晚能成大氣候。
120、然朱異之徒,作威作福,挾朋樹黨,政以賄成,服冕乘軒,由其掌握,是以朝經混亂,賞罰無章。
121、居官律己廉慎,則公明自生;御眾賞罰信用,則人致力,不懷報怨之心,怨亦自釋。
122、賀雷,你任人唯親,賞罰不明,不配做三軍統帥?
123、哈哈,你這老東西,是不是怕朕不給他加官進爵?放心!朕一向秉公無私,賞罰分明,有功不賞,那不是朕的風格!
124、若軍紀不嚴,號令不準,賞罰不明,則行軍作戰皆為紙上談兵。
125、“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當進賢退不肖,納諫諍,明賞罰……服浣濯之衣,乃末節耳”。
126、賞罰嚴明,是本王的宗旨,就像昨天那些人不罰就更上天了!你用不著,制衣坊的人應該用的著不是?
127、兵民亦如此,若明賞罰,嚴號令,曉大義,定能上下一心,不避艱險,所謂南北勇怯之異不足為慮。
128、否則,“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于用?”。
129、用賢任能,賞罰分明,愛民如子,胸懷壯志。
130、洪秀全以天下一家的平等觀念為指導,以財物歸公的圣庫制度為基礎,以賞罰嚴明的軍紀與律法為保障,力圖在太平軍內部建立一個平等互助的軍民、官兵關系。
131、清代職方“掌天下輿圖,以周知險要,敘功核過以待賞罰黜陟”。
132、甲寅,魏人百道攻城,城中負戶蒙楯,胡僧祐親當矢石,盡夜督戰,獎勵將士,明行賞罰,眾咸致死,所向摧殄,魏不得前。
133、??后來我問過陰司里的人,他們告訴我這地獄是報人類生前業障的地方,也算得上是一個賞罰分明之地,三個池子邊有許多天坑,那些盡是罪業深重之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