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人造句
“賢人”的解釋
51、 史魚為使領導親賢人遠小人,以死上諫。
52、 戰敗后,句踐一方面公然向國人謝罪,一方面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多年。
53、 司馬光《資治通鑒》書影“吐哺握發”:《史記·魯周公世家》載,“然吾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54、 賈誼說尊官厚祿才是賢人所居,而司馬季主則慷慨陳辭:“今公所謂賢者,皆可為羞矣。
55、 史載周公為招攬英才,“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生怕因為一次沐浴或一餐飯而慢待錯失了某位賢士。
56、 凡間自出三皇五帝、賢人將相等有才之人后,隔三差五,王母便會邀約這些名貫天庭的俗世圣人來壽殿做客。
57、 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58、 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
59、 親賢臣,遠小人,有這些賢人君子輔政,朝政為之一清,很快國家的經濟和整體實力就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
60、 ‘大公無私為圣人,公而忘私為賢人,先公后私為善人,先人后己為良人,公私兼顧為常人,損公肥私為罪人,吃干拉稀為病人,不作不為為死人’。
61、 古之賢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從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貪鄙。
62、 55、大公無私圣人,公而忘私為賢人,先公后私為善人,先人后己為良人,公私兼顧為常人,損公肥私為罪人。
63、 這些賢人造型逼真,千姿百態,妙趣橫生,既有莊重嚴肅之體態,又有歡快活潑之生活韻味;有的喜怒哀樂,有的隨意自在;有的莊嚴慈祥,有的玩世不恭……
64、 自古賢人君子,莫不與時消息,以避禍患。
65、 曾參號稱賢人,他的母親對他當然是最了解的,然而“三告投杼,賢母生疑”的事竟然也發生了。
66、 《史記·魯周公世家》載,“然吾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67、 這則故事相當著名,常被引用證明唐太宗“親賢人遠小人”。
68、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69、 這就是圣人遵奉的準則要點,也是后世賢人切實研究的問題呀!原文。
70、 在慶祝基督誕生的三賢人的禮物當中,也有它在內。
71、 只要你們老老實實地交出七大賢人,我們也不為難軍師,兩下走馬換將交換人質,一拍兩散各自走人。
72、 可見懈怠昏沉乃修習圣賢學問最大阻力,之后宰予方發奮悔過,以觀之前昏沉種種不是,不再晝寢,終成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73、 是啊,奸人再奸,勢力再大,他也只是人,奸人和賢人的最后結局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化為一抔黃土,如此而已。
74、 領導干部要善于識人用人,親賢人遠小人,不被巧言蒙蔽,不讓溜須拍馬之輩鉆了空子,營造出風清氣正的工作環境,推進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75、 春秋之后,周道浸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
76、 ,但是這些先人、前人、賢人,我們都沒有好好來整理,成為我們心中的典范、成為我們腳前的光來引領我們,所以我們常常會面對‘前無古人’的那種仿徨。
77、 古賢人伯夷叔齊不滿周武王挑起戰爭,逃至此處,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留下千古佳話,是抱節守志的典范。
78、 據該社團負責人王彥君介紹,鄉飲酒禮是一種古代學禮,每年仲冬都會邀請鄉里各路賢人,舉行非常隆重的儀式,以示對知識、人才的尊重,有勸化民風的作用。
79、 是以賢人君子,深圖遠慮,畏彼咎戾,超然高舉,寧曳屬于涂中,穢濁世之休譽。
80、 他的塵垢秕糠等糟粕物,都能造就出堯、舜那樣的圣賢人君來,他又怎么會把外物瑣事當一回事呢!
81、 ??本象二爻為侍臣,帶吉神左右必得賢人,加兇殺者,多奸邪便佞。
82、 善卷是四千多年前唐堯時代的一位賢人(也是詩人),為了避虞舜禪讓給他而隱居此洞,因而得名。
83、 已有109年歷史的新加坡怡和軒俱樂部,將與陳嘉庚基金會合作,在兩年內把武吉巴梳會所翻新為“怡和軒先賢人物紀念館”。
84、 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黃石公
85、 圣人者,一了百當,直趨道岸,修道易,故先修道而后修德,以德全道也;賢人者,必須有為,修道難,故先修德,而后修道,以德扶道也。
86、 一個身形瘦小的弟子擠過來,幽燭記得他自稱漆雕開,迫不及待道:數萬年來,老師記名弟子雖多,但七十二賢人卻著實不好湊齊。
87、 蓋禮非書籍不能記載,非賢人不能誦習。
88、 黃霸在任潁州太守期間,因“治為天下第一”的突出表現贏得了宣帝“賢人君子”的贊揚,賜給其爵位,黃金百斤,俸祿二千石。
89、 書中包括《嘉言》和《善行》,記載了漢以后歷代賢人們的嘉言善行,目的是讓小孩子“明倫”。
90、 不愧是天地神筆化成,果然一顆心公正無私,大智大善之輩也,可當得起賢人之稱,阿彌陀佛!
91、 講到長安城外涇河邊,兩個賢人,一個漁翁叫張梢,一個樵子叫李定,兩人是不登科的進士,能識字的山人。
92、 學友們諷之“梁賢人遇上郭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