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造句
用“袁紹”造句 第16組151、文遠之言,令我頓開茅塞,如撥云霧而見青天啊,袁紹徒有虛名,我已經羞與之爭那盟主之位,他若愿做,便讓他做罷!
152、冷不防后院斷垣處躍出一人,弓弦半張,寒森森的三棱箭鏃直指袁紹:袁公稍等。
153、收冀州人才為袁紹自己所用,廣平沮授為奮武將軍,讓他監護諸將,寵遇甚厚。
154、斬黃巾、平鮮卑、破袁紹、滅袁術……開創萬世流芳的皇圖霸業!
155、主公,袁紹此人任人唯親,優柔喜功,當斷則不能斷,當真草包一個,而其弟袁術更是心胸狹隘,妒賢嫉能的卑鄙小人。
156、事實證明我們當初的決策是多么的正確,袁紹在經歷官渡之戰后一厥不振,氣憤填膺的他不到三年就死在了幽州。
157、袁紹曾征辟我去他手下任職,曹大人亦征辟我來您手下任職,我是如何選的呢?
158、袁紹與公孫瓚亦當今豪杰,見在磐河廝殺,宜假天子之詔,差人往和解之,二人感德,必順太師矣。
159、孫策轉斗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于官渡,將渡江北襲許。
160、袁紹多謀少決,失在后機,而主公你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
161、遂不聽勸告,一意疾馳而去,袁紹杵在當地,嘆恨不已。
162、孤知袁紹為人,志大才疏,色厲膽薄,妒賢嫉能,缺少威信。
163、諸位遠道而來,本初榮幸之至,本來孟德才是發起討董的正角兒,我袁紹似乎有點喧賓奪主了。
164、最讓劉備想不到的是現在居然很少有人力挺袁紹了,反而支持袁術當盟主的不在少數,誰讓現在的袁紹還是個光桿司令,并且寄居在袁遺的帳下呢。
165、聽說冀州的人都欲依附袁紹,為何你獨與他們不同,難道是迷而知返嗎?
166、吾兄掃蕩寰宇,平定四方,有大功于漢室,豈似汝販席織履之徒,明投袁紹,暗竊河北,欺弄天下百姓,盜取仁義之名。
167、袁紹自少喜結交當時上層社會的豪爽之士,少年折節下士,知名當世,文武雙全,英氣勃發。
168、后因上諫激怒董卓被免官,隱居在上谷軍都山,被袁紹請為軍師。
169、袁紹這個人色厲膽薄,好計謀卻沒有決斷;干大事卻愛惜性命,看見小利卻忘不顧性命:不是英雄。
170、袁紹即便沒有自己的幫助,也能坐擁四州,號稱天下第一諸侯,但其人外寬內忌,內部爭斗不休,表面強大,但實際上內部卻的危機四伏,矛盾重重。
171、趙云面對袁紹的弓箭手矢如雨下,毫發不傷;面對周善的軍士放箭,以槍撥之,紛紛落水。
172、五年,袁紹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與劉備挑戰,曹操以輜重就道餌敵,文丑兵亂,遂**擊破而死。
173、對對對,愛卿,剛才我們正說袁紹欲討伐幽州之事,愛卿以為妥否?
174、不出曹操所料,袁紹遲疑不決,失去夾擊曹操的良機。
175、三月初的風雨云集、壞事不斷到三月末的兩路敵人戲劇化退回,云消雨散、好事連連,袁紹的心情也是大落大起幾經波瀾。
176、如袁紹,公孫瓚,袁術之流,皆為了一己私欲,你爭我搶,弄得民生凋敝,百業皆廢。
177、袁氏據四州之地,帶甲十萬,袁紹以寬厚得眾心,想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業,今兄弟為惡,此勢不兩全。
178、事情是這樣的,本來白馬之戰顏良是由張遼關羽先登突擊刺死的,然后曹操遷徒白馬的百姓,袁紹部渡河追擊占領白馬、延津,至延津南。
179、官渡之戰期間,沮授又多次進諫不可輕舉冒進,袁紹俱不聽,心灰意冷而托疾辭歸,袁紹懷恨不許,并省其兵交由郭圖帶領。
180、麹義自視甚高,不滿韓馥庸懦,是以準備借韓馥人頭及鄴城以獻給袁紹,雖然料到潘鳳是塊硬骨頭,但是沒料到竟然會有人千里前來支援。
181、原來那個英俊威武,氣勢不凡的人就是四世三公,門吏遍天下,勢傾朝野的官宦世家出身的袁紹袁本初,傳聞袁紹生得英俊威武。
182、想想也是,身為閹宦之后的曹操家底自然無法和四世三公的袁紹相比了,得了徐州這個糧倉后還是缺糧,可見世家的勢力有多么龐大。
183、武將不用多說,都想陣前立功,文官卻有幾個懼怕袁紹勢大,在那里猶猶豫豫,不過見劉藝決心甚大,知道事在必行,也不敢再多說。
184、袁紹府中,袁紹端坐大殿之上,文東武西,列于兩旁。
185、劉備逃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投奔袁紹,逐漸收集潰散的殘兵敗將,成為袁紹大舉攻曹的力量。
186、到時候也只將甘陵城圍住,挫敗審配的主動出城攻擊而已,然后派人打探袁紹的援軍,準備圍城打援。
187、袁家雖是四世三公,名望無人能及,然那袁紹少主見,遇大事猶豫不定,能得才而不能用才,有何可慮?
188、袁紹正要下令士卒去探聽虛實,一陣沉穩中透著厚重好似磨著地面的腳步聲響起,帳內眾人抬頭望去,來人正是關羽。
189、袁紹聞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見‘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
190、郭嘉說,袁紹這個人多端寡要,見事遲,得計遲,不要怕。
191、這和曹操有些類似,當年陳琳為袁紹作《討曹檄文》,把曹操一頓好罵,曹操讀罷檄文,出了一身冷汗,風頭痛都霍然而愈,連呼:“頭愈之!”。
192、丁原被逼出京后,董卓又想殺仗義直言的袁紹,袁紹只好連夜逃離而去。
193、此時他卻已擴展到極限,兵力畢竟有限,便于十一月底,同意了袁紹請人入京求董卓發下調停詔書,兩家表面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