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造句
“皈依”的解釋
51、一個人除了父母賦予的這個色身,還需要有一種精神生命。一個學佛人的精神生命就是皈依三寶。
52、小說家北村皈依基督的過程,可以結合其人生經歷從早慧、懷疑、封閉等三方面切入。
53、天光,是邪非邪,觀畫入畫未覺,皈依山林看浪花疊雪。慕寒
54、工人們都被感動了,那些曾經嘲笑智者大師的人也為自己的自私感到羞愧。他們全都皈依了佛教,并且再也不殺生吃肉了。
55、噢,別忘我會在佛誕前皈依佛教。
56、追求真理與之同在,認識真理要敢于面對,更要信賴真理而對之皈依,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界。弗蘭西斯·培根
57、自皈依僧,對上師的一切眷屬和弟子們當視為僧寶并以清凈心來恭敬。
58、戒尺用于皈依、剃度、傳戒、說法等場合.
59、清代女詩人皈依佛道、頂禮膜拜仙佛的情況很普遍,這多是她們在遭遇了人生大變故、生活極不如意的境況下發生的。
60、思念有如大海里的魚,萬水之內都是皈依。安意如
61、并能時常殷重精勤,修習皈依、守持戒律等業行,以此積集善業。
62、山葉's鍵盤盤子包含撥用處置薄片,在線皈依者后來也用處置器交換數據。
63、但一個花費畢生精力尋找失蹤部落的以色列教士曾帶了40名米佐皈依者作為旅游者來到以色列,并把他們送進一所猶太教教士的學館學習。
64、本團所有服務純為義務性質,藉此宣揚佛教,鼓勵更多人士皈依三寶,促進會務發展。
65、x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五蘊、四禪等,五人聽后當即皈依了佛陀,成為最初的佛弟子。
66、能夠祈禱上師三寶和忠心敬信上師三寶的虔誠皈依者,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心里并沒有什么痛苦。
67、愿傾八霞光,照依皈依心,早發大法果,翼侍五云深,急急如律令。
68、皈依佛門不一定要出家,只是進入佛道大門修行佛法,也有在家修行的居士,受了五戒即可稱為男眾優婆塞,女眾優婆夷。
69、教徒此牽彼引,云合響應,頂禮皈依,蔓延遍于京東、京西、山東、河南、陜西、四川六省,不下二百萬人。
70、我早聞你曾披發入沙門,竊思你既返俗必然款洽人世,誰想你慧根深種,輒弗忘皈依佛門,探索圣道。
71、冷月潭二十一歲皈依佛門,她供奉的師傅是壽寧法師。
72、“當從筆耕硯田之中,汩汩流淌出一行行精美的方塊字,對書寫者來說,這既是人格精神的陶冶,更是對漢文化的皈依。
73、皈依三寶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四事供養,乃至建七寶塔供養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寶所獲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
74、太清元年,梁武帝大赦天下死囚,令其皈依佛門,但又擔心他們心口不一,入寺不能安分守已,會重返社會“犯罪”。
75、循名核實,頗有未妥;以所皈依者為僧伽,非惟皈依某師一人故。
76、就是口里念,皈依佛、歸依法、皈依僧。
77、余魚同對駱冰一往情深,殊不知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余魚同心灰意冷,機緣巧合見到這句話,驀然清醒,皈依佛門。
78、端敬皇后去世不久,即翌年正月初七,順治皇帝龍馭上賓,后世紛傳,他削發披緇,皈依凈土,遁跡五臺山。
79、密宗是通過皈依金剛上師,按師所傳真言密咒以及嚴格的程序、儀軌,觀修佛我一體,以求即身成佛的一種最高法門。
80、為護秋,陶秉坤被野豬咬傷,陶玉田兄弟抬著父親去縣城治病,教士治好了他,陶玉田由此皈依了基督。
81、皈依我佛本是正明的素志,請大師慈悲。
82、而后不愿歸附朱元璋,在泉州靈源山皈依三寶,出家為僧。
83、護法神王保衛誦經皈依大道元亨利貞。
84、引動了天地間某種力量,將在場許多需要求助之人解脫出困境,引得無數人贊嘆不已,有許多人都皈依三寶,成為了虔誠的信徒。
85、近年來,許多不明真相的群眾聚攏到了吳某衡旗下,拜其為師,隨后受其歪理邪說洗腦,逐步“自愿”地“全身心對上師身命皈依”。
86、癡兒、癡兒啊……你的心既然從未皈依三寶,入我佛門,又何來這‘歸俗’一說呢?
87、皈依三寶后,要學習經律論、開發戒定慧。
88、因此,出家的修行者于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外,特重對喇嘛的皈依,而成為“四皈依”。
89、長老修行80余載,布道20余國,皈依弟子200余萬人,法嗣弟子近千人,廣衍南宗,花開天下。
90、山口組竟也有“裘千仞”,皈依佛門。
91、你說什么?施主神清氣爽,為什么要皈依三寶?
92、這菩薩皈依拜領,如來又取三個箍兒,遞與菩薩道:“此寶喚做‘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只是用各不同。
93、李國明和趙曉鵬現在已經是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雖然沒有受戒,但也知道喝酒犯戒是佛門大忌。
94、諍言直諫型“憤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進退榮辱完全以民族振興、國家強盛、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為皈依,絲毫沒有個人私利的考量。
95、阿玉我本人是正正式式的佛教徒,皈依佛法僧三寶,受持五戒十善,持素信佛修行多年了,也不是其他外道的宗教信仰。
96、比之他們,弘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
97、然世祖之于董貴妃,寵冠六宮,莫與倫比,乃紅顏薄命,惹得世祖終日悶悶不樂,不數月,遂棄皇帝不為,遁入山西五臺山,削發披緇,皈依凈土。
98、老尼姑陰郁了面顏,恰是有些無奈,道:“真!真!老尼自皈依佛門還未說過半句假話!”。
99、“碧血忠魂潛心法治鞠躬盡瘁,華星秋月璀璨人生風范長存”,挽聯下,人們眼噙熱淚……一位法官嘆息:“這世間真有楷模,讓我輩有所皈依……”。
100、他想到過遁跡山林,想到過皈依宗教,甚至于想到過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