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業造句
“百業”的解釋
51、建行廣東省分行成立的60年前,是一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年代。
52、長期的戰爭是人口大量下降,田地無人耕種,百業凋敝,經濟嚴重下滑。
53、建國初期,百業待舉,國家經濟極為困難。
54、四方八道三百九十六州府,萬民康阜,海晏河清;三教九流七千二百行當,百業興旺,歌舞升平。
55、此后,等待他的不再是束束鮮花和陣陣歡呼,而是一副百廢待興、百業待舉、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56、二人于園中撿一塊干凈地面,擺了桌子在一起暢飲,酒過三巡,五柳先生話多了起來,具言外界已是清平盛世,國泰而民安,百業俱興,變化大矣。
57、農耕得百業之本,讀書為晉身之階。
58、許金雷于2005年5月來到英國就任總經理,那時的工行倫敦剛剛成立一年半,仍處于開創初期,百業待舉。
59、位于成都市最繁華的商貿中心區,因“百業云集、市廛興盛”成為川西“首善之區”。
60、2006年,實施第一次戰略轉型后,推出了“固定電話七彩鈴音”、“手機銀行短信通知服務”等多項號百業務。
61、“當時國家正百廢待興,百業待舉,需要一份高端周刊為改革搖旗吶喊,而新華社的自身定位,以及足夠的人力物力資源,完全可擔當這份責任。
62、對于食衣住行育樂,對百行百業的影響,馬上就會顯現出來。
63、剛來深圳時,陳宗浩和家人住的是廉租房,那時百業待舉,到處大興土木,陳宗浩一家的日子過得也并不寬裕。
64、延至明、清,這里更是巨室云集、百業俱興;輿馬輻輳、冠蓋麗都,成為“鱗次萬家,規方十里,商賈云集”的繁華重鎮。
65、但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長期滯后的底子上,百業待舉,筑巢的錢“第一桶金”從何而來?每一個創業之初的小城鎮都面臨這樣的困境。
66、以聞名千古的濯錦之江冠名的錦江區,自唐宋以來,便因“百業云集、市廛興盛”而飲譽川西,文化底蘊十分厚重。
67、近百業主為保養綠地組織義務勞動,并希望物業制訂冬灌方案;物業稱綠化井受損停用。
68、在清代,陶瓷藝人被視為“百業賤工”,地位極低,很難在文籍中留下姓名和職業生涯的記錄。
69、韓愈來到潮州之后,看到當地文化落后,百業凋敝,就組織人興修水利,贖放奴婢,興辦教育,給百姓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70、日月輪回,光陰荏苒,日寇投降已經六十余年,山河重建,百業俱興,川地早已經是大道通衡,廣接天下。
71、新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沒有高官厚祿、洋房豪車,無數海外學子,是向著“紅日初升”時的滿懷理想、滿腔熱情而來。
72、一邊是物價飛漲、百業凋敝,另一邊卻是一派燈紅酒綠、紙醉金迷。
73、長安又減了一年的賦稅,正是百業興旺,百姓安家樂業,民間富足,街道繁華。
74、從回歸前的百業凋敝、人心浮動,到今天的煟然勃興,物阜民豐,澳門實現了從寥寂清冷的南海小城到活力迸發的國際化都市的華麗轉身。
75、從祀杜宇鱉靈以來,綿延三千載,祭竹王、敬武侯,禮艾公,智勇譽稱二郎,殿列高岡;銘恩德,申景仰,繼百業英杰,流風遺烈,虎賁龍驤。
76、這一切,既奠定了范仲淹垂拱而治、百業俱興的太平局面,又促進了他“先憂后樂”思想的形成與升華。
77、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借鑒前蘇聯經驗,創立了新中國檢察制度。
78、舜設官分職,使官員職守分明,辦事效率提高,百業由此興旺。
79、百業待舉的中國,用海納百川的襟懷向世界張開了熱情的臂膀。
80、汗王以十三副遺甲起兵,在不足五里的方圓之地創業,現在除葉赫之外,女真各部均已歸順,正是百業待興,百廢待舉,所乏者是人才。
81、當然,王木木再怎么自負、再怎么冷傲,也沒錯,他有本錢,能文能武,未卜先知,學貫中西,精通百業。
82、不出幾年,能工巧匠們百業俱興的黃金年代就會到來。
83、潘尚到任后,禮賢下士,博采眾議,把個通天府治理得百業興旺,政通人和,百姓安定,一向太平。
84、昔日荒涼的戈壁沙漠,現已成為百業興旺、群眾安居樂業的米糧川。
85、坪山新區掛牌成立的時間較短,百廢待興,百業待舉,要站在高起點抓住高端和創新,引進高層次人才、重點科研項目是關鍵。
86、最早提出創辦新刊,是因為穆青認為當時百業待舉,新華社記者手頭掌握大量新聞資源,卻被浪費在采訪本上,應當找一個“出口”,充分發揮作用。
87、“深圳特區成立初期,可謂百廢待興,百業待舉。
88、然軍閥割據不止,賦稅任重,民生凋敝,百業凋零。
89、在西岸洶涌;機器為之安靜,告別了震耳欲聾;百業為之蕭疏,體驗了歲月崢嶸;不屈的企業主仍在奮斗,他們相信,總有一天能浴火重生,跨鳳乘龍。
90、如袁紹,公孫瓚,袁術之流,皆為了一己私欲,你爭我搶,弄得民生凋敝,百業皆廢。
91、寺前有橋名相國寺橋,低平如州橋,不通舟船,平時尚稱清靜,但一遇市集開放之日,則百業匯集,人如海潮,噪聒如雷,這時使人真正感到東京心臟的躍動。
92、鯨波萬仞立潮頭,百業興盛教為先。
93、光復后的開封,盡管是河南省的省會,但是市面蕭條,百業凋敝,與抗戰前的繁華景象,成鮮明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