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造句
“王安石”的解釋
51、 公元1026年,王安石時年十六,隨父親王益及長兄安仁首次來到京都。
52、 御史謝景溫秉承王安石之意,上奏神宗,以試題“謗訕朝政”的罪名彈劾蘇軾。
53、 熙寧四年(1071)二月,王安石罷詩賦及明經諸科,以經義論策試士。
54、 說現在《續藏》里有《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花懸案已經得到解決,并提及王安石的說法是言之有據的。
55、 王安石文辭閎富,世少倫比,四方土大夫素所推服。
56、 在王安石看來,漢唐以來的經傳之家顯然是以辭害意,以注害義的。
57、 公元1068年4月,王安石越次入對,這是他第一次是與宋神宗對面長談,宋神宗首先問他說:方今治國之道,當以何以為先?王安石回答:以擇術為先。
58、 不僅如此,他還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的影響,改寫了文學史的面貌。
59、 王安石縱使留下了身后名,縱使千百年后的美國人都在借鑒他的“青苗法”,縱使“后來誰與子爭先”,又能怎樣?他始終是孤寂的。
60、 就理論上來說,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是可以實施的。
61、 這里是潮汕十余萬袁氏的發祥地,相傳始祖為袁琛,為北宋兵部尚書,因反對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被貶為潮州刺史。
62、 本文開頭的那道題中所暗示的王安石保甲法,毫無疑問是當時研究的重點之一。
63、 除老臣外,當朝大臣如參知政事吳奎、御史中丞呂誨、參知政事唐介等也都以王安石“論議迂闊”、“狷狹少容”等為由,極力反對王安石為相。
64、 仁宗時期人才輩出,留芳百世的有包青天包拯、歐陽修、范仲淹、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司馬光、柳永等等,全是些文章千古、忠肝義膽的名士。
65、 王安石在鄞縣做官時曾經做過類似青苗法的試驗,“貸谷于民,立息以償”,效果很好,為什么推廣到全國就出了大問題呢?其實道理也不難理解。
66、 老實巴交的一對農民夫妻與天子寵臣王安石促膝談心,才真使他倆情何以堪.
67、 一直幾乎沒有什么表情的王安石也拿了那詩抄呵呵笑個不停。
68、 王安石認為,這種考核的好處,就在于獎勤罰懶,勵有功而退無能。
69、 對唐宋婉約詞的影響很大,北宋人宗法商隱創立西昆體,王安石更是評價“雖老杜無以過也”。
70、 歷代文人王安石、賀鑄、李之儀、張孝祥、王守仁、莊昶、戴重、程敏政等也先后來到香泉,并留有題詠。
71、 北宋王安石在江寧府任上自請退休,夫人吳氏把官舍里一張躺習慣的藤床帶回了家。
72、 例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意為青黃不接的農民提供小額貸款。
73、 米芾曾為王安石書寫“昭文齋”扁額。
74、 司馬光起自布衣,歷仕四朝,仁宗時極言建儲,英宗時調停骨肉,反對王安石變法他直言無隱。
75、 王安石借游褒禪山說明,要達目的,必須“有志”。
76、 例如王安石一手提拔的鄧綰就是典型的勢利小人,甚至說出過“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的“名言”。
77、 此皆王安石之過也,今日其亡,不加鞭韃已屬仁德,怎可再行追贈?
78、 王安石曾封于舒、荊,死后又謚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或王文公。
79、 嘯歌謳吟王安石不但是一個儒者,而且還是一個文人,和當時的理學家不同,他并不認為工于詩文是玩物喪志,一生寫了大量的散文和詩歌。
80、 他的赫赫功績,堪與商鞅、王安石并立,而被稱為我國封建社會初期、中期與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81、 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所寫的愿望終于實現,他與明月一起回到了鐘山。
82、 王安石的衣著,大概也是很不講究的,蘇洵在他的著名的《辨奸論》中寫道“(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其情也哉!”。
83、 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廣東韶關),王安石隨父至韶州。
84、 王安石極力贊揚王昭君和匈奴單于的純真愛情,以為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人生失意,胡漢都是一樣。
85、 《萍洲可談》述,王安石從江寧府任上自請退休,夫人吳氏把官舍里一張用習慣的藤床帶回了家。
86、 蘇東坡心中含愧,便想找個機會向王安石賠罪。
87、 在這兒,王安石所言“公聽并觀”,說的無非是仁宗皇帝“無為而治”,靜待臺諫、宰相互相監督。
88、 據說王安石當時寫了一首求歡情詩,埋在兒媳婦經常上香的香爐灰下面,兒媳婦從灰中扒出后和詩一首,也埋于其中,王安石扒出后知道兒媳婦心已有意。
89、 若安石、惠卿(王安石、呂惠卿)所建,為天下害者,改之當如救焚拯溺。
90、 曾上奏反對青苗法“別為一賦以蔽海內,非王道之舉”,熙寧七年,王安石罷相,朝廷宣其復出為官。
91、 這就是后來王安石變法中“青苗法”的雛形。
92、 可是王安石卻說那不過是“斷爛朝報”,也就是零亂的政府公報。
93、 宋代一改婚姻重門第舊風,名相王旦、富弼、呂蒙正,范仲淹、韓琦與王安石,女婿門第多無足稱道。
94、 狄青暫露頭角,王安石登科外放,司馬光丁憂在家,小皇子遺憾夭折。
95、 王安石的母親姓吳,為臨川金溪縣人,是一位有較高文化水平并且有高見卓識的婦女。
96、 宋神宗時,淤灌規模更大,據王安石估計,利用運河進行淤田,每年可增收糧食數百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