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造句
“灶王”的解釋
51、滿臉煙火之色,仿佛是灶王爺下凡,只是走錯了路,從灶坑里爬出來的一樣。
52、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
53、到除夕下午,另換新的灶王爺像,齋供后置于灶上,謂之“接灶”,即迎接灶王爺回到人間。
54、另外還有線香、錫箔、門神、灶王爺、供佛的蠟燭、紙花、蜜供,除夕夜放的鞭炮、二踢腳、麻雷子、太平花。
55、祭灶也叫“送灶神”,相傳灶王爺每年這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善惡,到除夕夜返回,奉旨賞善懲惡,或賜福或降災。
56、蕭媚兒發現老太太偷偷摸摸的在外屋鼓搗什么,出去一看,劉媽媽把一塊嚼過的灶糖粘在灶王爺嘴上。
57、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
58、
59、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
60、到了臘月二十三,爺爺一早就到關東店去,拎回來大包小包的關東糖、糖瓜、窗花、剪紙、福字兒……最后還有一張新灶王爺的畫兒。
61、戲園子里的角兒爭場面唱對臺戲、手藝匠戶人家支攤子造物件,就連每年大廚祭灶王時當街亮手藝,這幫子人都會攢個局!
62、還給灶王爺的坐騎準備清水、料豆、秣草等。
63、走近屋內,四下觀瞧,窮,非常能代表這里,墻角貼著一張昏黑的灶王,飯桌上橫七豎八的放著一堆臟碗筷,蒼蠅不時的在桌子上尋尋覓覓的。
64、等到了小年,祖母在灶王爺像前的桌案上擺上水餃、糖果、料豆和秣草,其中后兩樣是給灶王爺的坐騎準備的。
65、灶王爺得意地說‘我上天得騎馬去呀,料豆兒是喂馬的,糖瓜兒甜哪,讓我嘴一甜,就凈說好話了’。
66、其實,灶王爺難就難在想多撈點兒吃喝供養,就得靠各家各戶,倘若他只聽天宮派遣,只吃皇糧,何難之有?如實稟告也就是了!netease。
67、臘月二十三辭灶(也叫小年),這一天將“灶馬”貼在東間鍋臺上,晚上六點辭灶,在灶王爺前點上香,擺上供品。
68、昨天是傳統的“祭灶節”,有灶臺的南京人家會在送灶時,在灶王像前的桌臺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
69、在紹興,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王爺上天,灶王爺上天后,便會在玉皇大帝面前講述人間的過失,因此,在送灶神上天的時候,要供奉上一種極具黏性的糖。
70、臘月二十三祭灶王,我們都吃過脆脆的糖瓜,吃到最后還黏黏地粘牙。
71、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
72、對了,幾位先生都在,朕有個問題問你們,小年是否要吃糖飴,還要燒灶王爺的畫像?
73、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黏住”灶王的嘴,不讓他在玉帝那里講壞話。
74、全家吃面條,辭灶時將“灶馬”頭燒掉,意味著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去了。
75、臘月二十三祭灶王,我們都吃過脆脆的糖瓜,吃到最后還黏黏的粘牙。
76、而大年三十的五更天以后,從初一到初五,要迎接灶王爺“回宮降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