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造句
“火燒”的解釋
101、倘若有人娶了一個婦人,卻又娶了這婦人的母親,這是罪大惡極的行為;他們三人都要用火燒死,把這種敗壞的事情從你們當中除掉。
102、這么好的木料竟然拿來當柴火燒,真是暴殄天物!
103、昨天還是春雨綿綿,今天已是赤日炎炎似火燒,老天爺換了他的臉色,送給人們一個大火球,熱的要命。
104、桃花開了,粉紅粉紅的花團,像片片火燒云。
105、火燒云變化多端,一瞬間的功夫就有那么多種顏色。
106、圣誕節,圣誕帽,溫馨的問候來報到;喜盛宴,爐火燒,美好祝福歌聲飄;情誼真,發短信,五湖四海心連心;圣誕節,圣誕襪,愿你幸福萬事發;圣誕節,祝你工作順利,家庭美滿,身體健康,開心快樂。
107、你千萬不要這樣做,因為這樣做等于引火燒身。
108、這麼好的木料竟然拿來當柴火燒,真是暴殄天物!
109、案發后,他過去的那些狐朋狗友們也怕惹火燒身,躲得遠遠的。
110、她受到了老師嚴厲的批評,臉上火燒火燎。
111、那好漢一把火燒了惡霸的宅院,然后遠走高飛了。
112、法律明令禁止販賣*品,對于那些挺而走險,運輸*品的人就是玩火自焚,必定引火燒身受到嚴懲。
113、天邊的火燒云姿態萬千,形態各異,似乎一匹馳騁在草原上的駿馬,似乎破浪的海燕似的。
114、傍晚,看到天邊的火燒云,使我觸景生情,想起了許多往事!
115、事情都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了,你還慢條斯理的。
116、這群無法無天的歹徒公然在騎樓下縱火燒車,令人恨得咬牙切齒。
117、你這樣做不等于引火燒身嗎?
118、我要妻日到,心中寂寞似火燒。群發愛的信號,卻只見別人摟抱。地球圍著太陽傻繞,蛤蟆對著天鵝傻笑,帥哥我何時品嘗愛的味道。
119、大家都以為他被火燒死了,誰知他命不該絕,安然無恙。
120、孩子走丟了,全家人急得火燒火燎。
121、但是饑不擇食,就把馬肉煮熟了夾著當地做的火燒吃了。
122、所謂特權就是當你在家酒足飯飽準備洗腳睡覺的時候有人闖進來,拿走你全部的財產,防火燒了你的房子,把洗腳水潑在你的頭上然后告訴你這是他的權利。
123、有意見,我就要提,就算是惹火燒身,我也不怕。
124、烈日炎炎似火燒,農田作業衣帽罩。烈日烤炙勿曬傷,保護皮膚健康要。中午在家少行道,出行打傘不能少。下地干活防暴曬,留有健康幸福耀。夏至快樂!
125、這麼好的木料竟然拿來當柴火燒,真是暴殄天物!
126、火燒眉毛:他那火燒眉毛的樣子容貌面容,激起了一陣哄堂大笑。
127、事情都到火燒眉毛的時候了,你還不著急!
128、光棍好是好,就怕性騷擾。看著別人親熱,心中如火燒。原本是天使,可惜拔光毛。光棍節近,好想來問候,又怕你受不了。不好意思,那就祝我自己快樂了!
129、原來綠茵茵的草坪,可遭了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野草,在眾人頻繁的踩踏下,現已經成了不毛之地,成了一條條光禿禿的黃泥巴路。
130、看那邊的火燒云,有時像一只奔騰的駿馬,有時像一只美麗的蝴蝶,有時像一只飲水的小鹿,真是一幅絢麗的生態圖啊!
131、自由女神告訴我們,讀書頂個鳥用,不如一把火燒了。
132、因此認為,五葉地錦的生物入侵風險是可以通過火燒、修剪和除草劑施用等方法得到有效控制的。
133、“隆中對”“劉備借荊州”“火燒赤壁”“當陽長坂坡”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都發生在湖北。
134、那場火燒掉了他們所有的文件,曲譜和年鑒.
135、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王維
136、星期天,擁有600年歷史的木制城樓“南大門”被大火燒塌.
137、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參孫,他臂上的繩就像火燒的麻一樣,他的綁繩都從他手上脫落下來。
138、
139、對于“野火燒不盡”的游醫,怎樣才能根治?
140、首先,如果你不是特別火燒眉毛急著用錢,不妨等等.
141、火燒島之名,相傳亦與一個傳說故事有關.
142、他手里拿著扇子,他要揚凈它的打榖場,把麥子收到榖倉里,而將粗糠用不滅之火燒盡。
143、紙花雖靚怕水澆,尼龍雖好怕火燒。民諺
144、神父為了自己的名譽,放任自己的侄女胡作非為,只要不把火燒到他頭上,順便也替他排除異己。
145、草地野火燒焦了巴斯克亥農莊附近的土地。
146、人若抱火在胸,衣服豈能不燒?惹火燒身;自惹其災.
147、一名洛杉磯縣尸檢官稱第九具尸體已經在這座住宅找到了,一名持槍男子襲擊了在那舉行的圣誕前夜派對,并縱火燒房。
148、那個幾乎是徹夜狂歡的迎春節,整個皇宮都被宮燈映出暖洋洋的橘黃色,天空中飄揚著同樣橘色的浮燈,浮燈越來越多,幾乎蓋住皇宮上方的天空,像火燒一樣的亮眼而美麗,宮外的歡聲笑語似乎都要沖破這厚厚的宮墻,傳入我們之間。則慕
149、他堅持說沒有縱火燒教堂。
150、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火燒葉林紅霞落,李花怒放一樹白。——李白名字的由來前兩句為其父所作,第三句為其母所作,最后則為李白所作。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