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繁葉茂造句
“枝繁葉茂”的解釋
101、想著想著,棲惶就像一粒種子在心里生根發芽,在胸腔里枝繁葉茂起來,那些枝枝丫丫又纏繞著,把她圍個風雨不透。
102、是愚昧無知,是觀念陳舊,是服務缺失,是監管不力變成了“肥料”,才使得這個“葫蘆藤”枝繁葉茂。
103、桂樹越來越粗,不斷開枝散葉,漸漸變得枝繁葉茂,郁郁蒼蒼。
104、含笑花是常綠植物,眼下正枝繁葉茂,白花吐蕊;紫玉蘭是落葉植物,枝頭上一個個紫色的花蕾正含苞待放。
105、次間天井中一株粗壯的蘇鐵,相傳是林適中手植,至今枝繁葉茂,據說每年開花。
106、在長江文化的滋養下,其“枝椏”河陽文化、暨陽文化、沙上文化、香山文化等地方特色品牌枝繁葉茂。
107、多少次枝繁葉茂,又多少次黃葉飄零。
108、撫摸著粗壯的樹干,抬頭凝視枝繁葉茂的樹冠,感慨系之,世事滄桑,人力不逮。
109、這棵槐樹不知多少年了,父親來到京城安家樂業之前,它就在這里,長得枝繁葉茂,去年夏天,宋九時常在它下面乘涼。
110、金寨縣吳家店鎮光明村有一處奇觀,6棵黃栗樹同根而生,枝繁葉茂,長勢旺盛,據稱樹齡約有500年。
111、萬丈高樓平地起,枝繁葉茂緣根深。
112、在昆明東北郊鳴鳳山金殿風景名勝區的山茶園里,即使天寒地凍,它們仍枝繁葉茂,千株萬株噴紅吐白,一如既往波光瀲滟。
113、詩說作者懷著崇敬的心情,到成都郊外去拜謁他的祠堂,祠堂門口高聳入云的柏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古柏光明正大與諸葛亮的忠心耿耿交相輝映。
114、幾棵粗壯的杏樹,枝繁葉茂,青澀的杏子把樹枝壓得低低垂垂,就像一頂綠色的大傘,樹下橫倒豎臥地鋪著一層干雜草。
115、時間長了,一些市民就對此泰然處之,經常選擇躲在附近粗壯、高大、枝繁葉茂、樹冠覆蓋面極廣的黃葛樹下,也是安全得很。
116、韓林告訴徐則林,在他們女兒出生的這一年里,龍川發生了一件罕事,枯干了一年多的老香槐,突然又枝繁葉茂,花開滿冠了。
117、娑羅樹褐色粗壯的樹干,枝繁葉茂,斜生的枝干有的都已經伸到了水面。
118、走進國家莊村地界,那大片的棗樹林枝繁葉茂,不同品種的棗樹上結滿了色澤鮮亮飽滿的鮮棗。
119、我家的那條梧桐巷子因有一株古梧桐樹而得名,傳說梧桐樹下埋有一個帝王的衣胞,雖歷盡滄桑,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仍枝繁葉茂。
120、自從丹朱被謝老爹收養后,謝家后園憑空多了一株龍爪槐,那株龍爪槐并不是慢慢長大的,而是一出現就是五、六丈高,枝繁葉茂,樹冠好似綠色的大傘。
121、今天的長春郵苑,已經枝繁葉茂。
122、這個已經流傳了上千年的手藝,如今依然枝繁葉茂年年飄香。
123、看著身前的高大枯樹,秦楓略微有些訝然,僅僅枯樹的主干就占據如此大的位置,那當年枝繁葉茂之時,豈不是有遮天蓋地之姿。
124、兩人心跳不已,出來之后看見這廟宇占地寬廣,屋舍儼然,院內約莫有百十平米的空地,雜草叢生,蛛網密布,中間一棵古槐枝繁葉茂,亭亭如傘。
125、在新疆且末縣托格拉克勒克鄉闊什艾日克村有一個樹齡達360多年的白楊樹,雖歷經風雨侵蝕,古樹依舊枝繁葉茂,冠蓋如云。
126、一棵樹只有經歷了風吹日曬,它才會更加枝繁葉茂。
127、陽樹固然枝繁葉茂,傲然挺拔;而陰樹也不示弱,長得干粗枝壯,死而不朽。
128、2、張氏一族,枝繁葉茂,各郡望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清光緒年間張允選等修《張氏族譜》,有山東黃縣一支字行為:基業可久,名望堂昭,衍慶為志,肇錫永超。
129、這株小小的幼松瞬間便長到一人來高,變得枝繁葉茂,風吹松枝,松葉微搖,發出輕輕的沙沙響聲。
130、當年知青種下的大榕樹現已枝繁葉茂、濃蔭蔽天,成為市民前來休憩的好地方。
131、前幾天,瀏陽網網友“泡泡魚”在論壇發帖,稱蕉溪鄉水源村發生蟲災,半小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就被蟲子啃得光禿禿。
132、君子蘭、蟹爪蓮、蝴蝶蘭、米蘭、日本海棠、七色梅花、仙人掌……還有一個小型絲瓜架,六棵枝繁葉茂的辣椒樹掛滿了辣椒,放眼望去,生機勃勃。
133、八月四日,在重慶市奉節縣興隆鎮龍鳳花苑內40多株三峽瀕危植物“中華蚊母樹”枝繁葉茂,已適應移植后的高海拔生長氣候,長勢喜人。
134、即箬帽,亭作渾圓形,頂部坡度較平緩,恰如一頂箬帽,掩映于枝繁葉茂的草樹中.
135、才走了不到兩個小時,我們穿的防水服就已經蒙上了一層薄薄的水氣,樹木也開始變得根粗桿密枝繁葉茂,越來越多前所未見的花草昆蟲出現在我們周圍。
136、山倒是鎮住了,奈何修出來的梯田不適宜種莊嫁,苗長得挺好,枝繁葉茂,但由于日照不足,小麥不抽穗,洋芋不結果。
137、說到底父母和孩子是根和葉的關系,要想枝繁葉茂,根本身必須結實粗壯。
138、20年來,華誼在壯大,它筆格遒勁,它枝繁葉茂。
139、昨日中午12時,瀏陽網網友“泡泡魚”在論壇發帖,稱蕉溪鄉水源村發生蟲災,半小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就被蟲子啃得光禿禿。
140、萬木蔥蘢的森林之中,枝繁葉茂,群山吐翠,濃蔭蔽日,遮天蓋地,故南嶺處森林。
141、一棵在廣東高州市區西岸村池塘邊上生長了近500年的緬茄樹,雖經風雨滄桑,仍蒼翠挺拔,枝繁葉茂,一直以“中土無雙”的地位,在國內外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