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造句
“朱熹”的解釋
51、一幅1922年前后的老照片上,游客還能看到下院登山入口處曾有朱熹題匾的“閩山第一”亭,可惜亭子早已不知去向。
52、作者不僅深入論述了朱熹學術思想,而且花大功夫系統疏理了朱子思想資料,夾敘夾議,精微邃密。
53、哦,我說為個地圓地方爭得面紅耳赤呢,原來是和朱熹的天人感應學說起了沖突。
54、這里的一草一木和朱熹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園內完好保護著朱熹第二次回鄉祭祖親手種植的櫧樹,歷經800多年歲月洗禮,至今已成參天大樹。
55、九淵覺得,論辯之初,盡管朱熹未臻“無我”之境,自己卻更粗心浮氣,多虧祖謙“調娛其間,有功于斯道”,但他對自身立論卻執之彌堅。
56、于此配套的是他規定科舉考試不再以朱熹的注釋為標準,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統一答案。
57、朱熹尚被四地拽胳膊扯腿時,40億的項目已經上馬了。
58、此外,李唐的《題畫》、朱熹的《墨梅》等,從畫風入手批判現實,也是題畫詩的佳品。
59、朱熹視為畏友,曾對其門人說:以伯恭、君舉、同父合做一個,方才是好。
60、、首绖、直領布大袖衫朱熹云:不當用衤蘭,蓋下已有裙。
61、此亦一時燦然學問之區也,然為考亭(按即朱熹)之徒所不喜,目之為功利之學。
62、圣賢朱熹曾經說過格物窮理,意思就是說每天格一物,追尋事物的根源所在。
63、朱熹寫挽詩二首:“天界經綸業,家傳忠文心,謀謨經國遠,勛烈到人深,廊廟風云斷,江湖歲月侵,一朝成殄瘁,九牧共沾襟”。
64、楊凌只知道禮教大防是在宋代朱熹手中發揚廣大,從那時起殉節的女人才如雨后春筍一般層出不窮,倒不知道朱熹還有這等“風liu韻事”。
65、這一點,曾參的“三省吾身”,孟子的“反求諸已”,程顥、程頤的“主敬存誠”,朱熹的“居敬持志”,吳澄的“主靜”“慎獨”等等都做了強調。
66、朱熹教做人,胡適教為學,同標“勤、謹、和、緩”四字,其中那個“緩”字,尤可深味。
67、對白鹿洞書院有大貢獻的,對中國古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產生過頂極作用的朱熹,一生的經歷都是跋涉在無盡的荊天棘地之中。
68、他把自己的想法跟朱熹一說,老夫子立刻喜上眉梢。
69、淳熙三年,考亭先生朱熹與象山先生陸九淵相會于江西上饒鵝湖寺,二人為儒家正統辯論爭持,為儒武優劣比武較技,以至互相嘲諷,不歡而散。
70、程朱,即程顥、程頤兄弟與朱熹,是理學的大師;申韓,即申不害與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黃老,即黃帝與老子,是道家的別稱。
71、中部的文公山,現存古杉16棵,據說當年朱熹親手栽植的。
72、首次拜謁李侗之后,朱熹滿載著得道的喜悅走馬上任,在同安主簿任內小試鋒芒。
73、歷代的圣賢們,從傳說中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再到孔子、董仲舒、朱熹,最后是康有為,他們對這條道路的開拓和探尋,就構成了“道統”。
74、如,朱熹不斷地尋山問水,陶冶了他的情操。
75、朱熹就通過解釋發展二程思想,把“格物致知”解釋為“即物窮理”。
76、闕里牌坊、引桂橋、尊經閣、朱熹手植櫧樹、碑廊、虹井亭、朱緋塘、草堂、墨硯堂、寓石樓等體現朱子文化的建筑和景觀,透著書香和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