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造句
“朱元璋”的解釋
101、兩軍在渚溪左蠡相持其間,由于陳軍曾圍攻南昌兩個多月,出師太久,士兵疲憊,軍心動搖,朱元璋又不斷誘降,陳兩員大將投敵。
102、明太祖朱元璋特遣專使吊祭奢香,同時敕建陵園、祠堂于洗馬塘畔。
103、等到雨過天清后,朱元璋兄弟二人趕回到山腳下,發現當時安放自己父母遺體的地方已經被山洪爆發帶來的泥沙堆成了一個天然形成的墳包。
104、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為了以示慶賀,在城內搭彩樓,并在秦淮河上放水燈萬盞,一時蔚為大觀,上行下效,這個風俗很快就傳遍了明朝各地。
105、這位差點成為朱元璋祖先的圣人到底是什么貨色呢,他一貫主張天理為本,要犧牲人欲,那句著名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是他思想的體現。
106、朱元璋有疑難就詢問范常,范常以實言相告。
107、朱元璋這一招兒雖說過于殘忍,但也確實收到了實效,當時那些“公務員”們終日膽戰心驚、怵惕無時者,即使吃了豹子膽,恐怕也不敢再頂風作案了。
108、早在洪武六年,朱元璋目睹開國元勛飛揚跋扈,倚功犯法,特地命工部鑄造鐵榜,寫上申戒公侯的條令,警告他們不得倚仗功勞過于放肆。
109、不過李越前向來胡說八道慣了,朱元璋倒也有些習已為常了。
110、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派呂珍圍攻安豐,安豐糧盡援絕,劉福通戰死,朱元璋聞訊率部往援。
111、而如果考慮到這一點,韋先生的論文又不免可議之處,因為他對朱元璋在滅陳和滅張這兩個不同時期的不同心理,缺乏分析。
112、皇藏嶼在省內小有名氣,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躲避元軍追殺在此處藏身幾日。
113、朱元璋還于河南設置了司農司專門負責移民墾田的管理工作,規定凡農民及移民開荒,均歸開荒者作為永業。
114、郭桓貪贓舞弊造成了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朱元璋親手書寫詔書羅列郭桓等人罪狀,下令處死包括郭桓在內的六部侍郎及各地方的官員一萬余人。
115、元璋在軍中找了一個友諒舊臣,名喚羅復仁,江西吉水人,初事友諒,見其殺了趙普勝,知其難成大事,逃了去,后慕名投到應天,歸于朱元璋。
116、陳家石碑中刻有“明洪武年間,為平定西南,辛酉九月,朱元璋派三十萬大軍征南……陳家自應天府都司巷高坎子舉家隨軍入黔南,奉旨屯軍……”的文字。
117、馬氏雖貴為皇后,每天都親自操辦朱元璋的膳食,連皇子皇孫的飯食穿戴,她也親自過問,無微不至。
118、明初國力強盛,自明太祖朱元璋之后,無論是一代雄主朱棣,還是朱棣之后的仁宣二帝還都能嚴格執行祖宗成法。
119、在朱元璋身邊,術士頗多,如周顛、孟月庭、張鐵冠等人。
120、少林寺在洛陽福王的轄區,當初太祖皇帝朱元璋下旨削減所有道觀、寺廟的莊田、義田,少林寺原本數千畝的良田被收回。
121、單看官方的史籍中留下的圣諭,我們會覺得朱元璋是一個非常尊重人才的圣君。
122、朱元璋聰明而有遠見,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
123、是在亂世之中茍全性命還是聞達于諸侯從橫四海:是輔佐朱元璋做皇帝還是自己登上權力之巔;是對一個女子從一而終還是譜寫一段風流佳話。
124、嚴格說來,該碑上的兩次談話記錄并非都是白話文,只有朱元璋和孔克堅的談話記錄是白話體的,而他與孔希學的談話,用的則是十分莊重的古文體。
125、朱元璋分封諸子于各地,使之屏藩朝廷。
126、其一,朱元璋雄才大略、一世英雄,一心要統一中華大地,開創經國大業,不會甘心大明版圖北方以長城為界。
127、韋一笑,你這犯上作亂之輩,何不束手就擒,我還可稟報朱元璋教主,對你從輕發落。
128、劉福通、徐壽輝、方國珍、明玉珍、張士誠,朱元璋、陳友諒等狼顧鴟張,乘機而起,諸雄咸欲得推背天書,以道天命攸歸……
129、易冬說好吧,反正就算貼個那什么,那個滿清抹黑版的鞋拔子臉朱元璋在上面也不重要,不,準確說貼個鞋拔子萬一就把這事兒背后隱藏著的那個“鬼”。
130、然而,既然酒肉和尚出身的朱元璋能夠當皇帝,火箭自然也就能夠將湖人拉下馬。
131、元丞相托托,草莽張士誠,明太祖朱元璋,猛將常遇春……
132、省博工作人員介紹,“龍鳳”是元朝末年起義者韓林兒的年號,朱元璋當年是其屬下吳王,龍鳳年號前后使用了僅12年。
133、朱元璋認為陳友諒“性躁,好生事”,必須先對付;張士誠“器小易盈”,滿足于割據現狀,則不妨緩圖。(造 句 網)
134、明太祖朱元璋給琉球的中山王察度下達詔諭後,琉球的北山、中山、南山三王遂開始向明政府朝貢。
135、朱元璋本來就戰功赫赫,又是不斷地繳獲許多的珍貴藥品,那在元帥郭子興心目里的地位與日俱增,直把他倚為“福將”。
136、朱元璋恐懼的就是在大明自己出問題的時候,這些蠻子外藩突然捅上一刀。
137、朱元璋胸有成算,他率水軍自松門入鄱陽湖,揚帆而來,與陳友諒軍在康郎山附近相遇。
138、他是朱元璋登基典禮的“總導演”,是朱元璋大封功成時的“首席公卿”,是朱元璋的親家翁。
139、那日,朱元璋并二十四騎南下,沐英正好不在濠州,回來后才得知他們已經南下多時,他就馬不解鞍一路追趕到這里。
140、但在朱元璋準備躋登大位之際,他請求“告歸”,卻被以“忤旨”之罪“逮死獄中”(《明史》卷137,《許存仁傳》)。
141、當晚,封小七與朱元璋、劉基把酒論天下,三人達成天下綠林道協助義軍殺韃子之大略,封小七與朱元璋歃血為盟,結為金蘭兄弟。
142、他拜師學藝,迫于無奈行走江湖,結識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朱重八)、朱元璋后來的開國功臣李善長、徐達等人,并成了天地教教主。
143、由于朱標早逝,朱允炆則成了朱元璋的繼承人,可謂是根正苗紅。
144、但也有野史記載,到了明代,人殉之風死灰復燃,朱元璋首開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