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謂造句
用“是謂”造句 第6組51、若是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三利而無所不利,是謂天德。故凡從此事者,圣知也,仁義也,惠忠也,慈孝也。是故聚天下之善名而加之。墨子
52、文字禪所強調的“文以載道”,即是謂此。
53、勁健,行神如空,行氣如虹。巫峽千尋,走云連風。飲真茹強,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謂存雄。天地與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實,御之以終。司空圖
54、句子中心是謂詞,題元在句子中由名詞性成分充任。
55、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謂之能參。荀子
56、我們的人生態度是不進不退,既不高興地笑,也不號啕地哭,總是這么呆著,是謂之曰“中庸”。梁遇春
57、是謂天地之意氣,常以肅殺而為心。歐陽修
58、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辨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夫是謂至文。荀子
59、被傷害了踟躕不前是謂經驗,被傷害后能再次付出信任是謂勇敢。霧十
60、無論承擔多大的事情,從來不會顯露出絲毫的壓力與憂慮,反而輕松泰然,笑容可掬,是謂“樂以忘憂”。
61、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
62、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63、隨聲附和是謂盲從;一知半解是謂盲信;感情沖動,不事詳求,是謂盲動;評詆激烈,昧于事實,是謂盲爭。柴靜
64、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孫子
6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66、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公子異人得以回國即位,是謂秦莊襄王,封呂不韋為國相,號曰文信侯,食藍田十二縣。
67、詒厥孫謀,乃稱燕翼,繩其祖武,是謂象賢。
68、文迪認為,對生活充滿激情、能洞悉生活百態、善于與人交流且愛憎分明,是謂今天的“興觀群怨”。
69、藍領、灰領、粉領、白領、金領,是謂五領。
70、“渭城曲”演唱時至末句反復歌之,是謂“陽關三疊”。
71、其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謂佛教”,佛教主張揚善去惡、勸人為善,強調戒律,擁有勸善的社會教化。
72、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73、文韜》,日中不彗,是謂失時;操刀不割,失利之期;執斧不伐,賊人將來。
74、“報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順孫。
75、敬其眾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
76、至于李嘛,先生本想解木子李,自覺太俗,更因他本姓李,就動了一點私念,想把李解釋好一點,便道:大唐本是李家天下,李姓皇帝是謂天子,天子萬年是也。
77、前此老師宿儒,終日咿唔案下,專摹唐、宋諸大家文調,每下筆,摭拾古文一二語,即自命為韓、柳,為蘇、王,而于文字之有何關系,絕非所問,是謂之優孟學也可。
78、幽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
79、相對而稱,在語法學上,是謂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但同句子的語法結構密切相關的詞,如介詞、連詞、助詞等。
80、壁壘已定,穿窬不繇路,是謂奸人。
81、"本真"是謂根深本固至臻至精,是說勐庫戎氏講究普洱茶的精細、精致、精華。
82、就是“納玉莖于琴弦麥齒之間,及洪大便出之,弱納之,是謂弱入強出”。
83、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云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
84、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
85、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禍必不振矣!雖有管、晏,不能為之謀也。
86、吉,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五世其昌,并于正卿。
87、謙讓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88、大宋南遷,是謂南宋,當權者茍且偷安,不思進取,無力恢復中原。
89、日中不彗,是謂失時;操刀不割,失利之期;執斧不伐,賊人將來。
90、混沌初開之際,生靈萬物俱無,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此乃天道,天去其一,是謂一線生機。
91、名謂安全,好構兵釁,是謂名不副實。
92、“過則勿憚改”,“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93、‘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94、后面就是修煉法門了,煉化人體自身精元,引天地靈氣祭煉,最后將自身精元練成靈氣,是謂煉精化氣。
95、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
96、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是謂賞同罰異。
97、同時,谷戀村還是晉劇之鄉、秧歌之源,中路梆子的一代宗師高錫禹就是谷戀村人,是謂“太極圐圙堡,禮樂儒商村”。
98、《淮南子》卷三《天文訓》:至于虞淵,是謂黃昏。
99、臣聞上古圣帝,莫過唐、虞,不為叢脞,是謂欽明。
100、何為弱入強出?就是“納玉莖于琴弦麥齒之間,及洪大便出之,弱納之,是謂弱入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