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造句
“工件”的解釋
101、 要加工一個工件,通常需要一個或多個粗加工刀具和一個精加工刀具。由冷壓鋼或不銹鋼制成的刀具耐磨效果最佳。
102、 內置真空系統,使工作貼合時不產生位移現象,保證工件良品率。
103、 該算法的優點在于勿需對刀齒進行離散,也不需對工件進行三維網格劃分,通用性好。
104、 然后,給出了工件的靜態平衡方程。
105、 這種軟件開發方式的模型被認為是開發流程的一流工件。
106、 研究了工件的變形形式,并依此提出三坐標測量數據的軟件矯正法。
107、 金屬燙金機廣泛用于金屬產品工件的熱轉印和燙金。
108、 分析了圓柱工件的感應透熱過程,得到了坯料內的溫度分布狀況以及溫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109、 將工件放在盒內,再把盒放入真空爐中加熱進行釬焊,可顯著提高釬焊質量。
110、 為此,在進行機械機床夾具課程設計加工前,首先要將工件裝夾好。
111、 工作臺的表面切有T形槽以便工件夾具,如臺鉗,能固定在T形槽上。
112、 刨床工作時,不要用手觸摸刨刀和工件.
113、 切斷指從棒形主材上切下工件。
114、 雙滑座機床保證了工件在模具的中心位置,在更換新產品時上料系統不再需要重新定位。
115、 該產品既可以平行吊運,又可將工件翻轉90度吊運,手柄折疊,安全可靠。
116、 應使用專門的接地工具,并檢查是否有絕緣物影響地線與工件表面接觸,避免使用老化的接地線。
117、 此方法大大減小了工件加工時的雙曲線誤差,實現了各種成形車刀的自動繪圖,提高了設計速度和繪圖質量。
118、 通過計算確定了杯座毛坯尺寸及拉深的次數,通過對工件工藝性分析,確定了工件的工藝方案。
119、 該裝置能給學員提供焊條摸擬熔化速率,能檢測焊條移動速率、焊條傾角、焊條與工件間的距離是否在予先設定的范圍內。
120、 通過對進口工件涂層形貌、成份的分析和研究,在鋁合金表面制備出自潤滑協合涂層。
121、 請絕不要把焊槍放到您的焊接工件之上.
122、 鉆模是一種確保在工件正確位置進行鉆孔、攻絲或鉸孔加工的裝置。
123、 幾何臨界角:被反射的聲音柱的軸心的反射角,這反射角和被探測的圓柱形加工件的內壁相切。
124、 為此,在進行機械加工前,首先要將工件裝夾好。
125、 實踐表明經過高壓清洗處理的工件,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涂裝效果。
126、 鑄造件,鍛造件,機加工件,各種機車部件,機電部件等清洗。
127、 通過手動操作方式移動導軌,設置機器,設定工件零位.
128、 通過電化反應,電流把工件上的金屬粒子熔進電解液。
129、 在經過刮研的鑄鐵劃線平臺上推動表座、工件比較順暢,無發澀感覺,方便了測量,保證了測量準確度。
130、 本文研究的振蕩切削法,是一種不受工件材料、切削用量和刀具幾何形狀限制的可靠斷屑方法。
131、 總之,場景可以幫助審查者校驗完全性,易懂性以及檢查中工件的正確性。
132、 技巧7:在您重命名工件,或者將其移至另一個文件夾中時,不要在意對工件的鏈接。
133、 提出了工件的尋位算法和加工余量的自動分配方法,介紹了刀具路徑的動態校正方法,解決了工件不定位的情況下進行數控加工的問題。
134、 通過加入不同配比的合金粉末,使工件表面獲得高耐磨性、高耐蝕性或耐熱抗氧化的保護層,從而提高鍋爐的使用壽命。
135、 為適合炮筒類工件透熱,并提高加熱效率,方便現場改造,要求電源對負載固有頻率進行實時跟蹤。
136、 反向模擬結合了塑性形變理論和有限元技術,直接由工件反算出毛坯。
137、 臺鉗上有刻痕的虎鉗牙幫助它緊咬住工件.
138、 將工件視為彈性體,運用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對采用臺鉗直接裝夾和工裝裝夾中零件產生的變形進行模擬。
139、 對工件所受沖擊動能進行計算及分析表明,白口鑄鐵件只要有一定最低的沖擊韌性,就可以滿意地達到使用要求。
140、 當噴涂完成時,則框體與底座分離,以便于取出工件,并且放入另外需要噴涂的工件。
141、 杠桿齒輪比較儀適用于測量工件的幾何尺寸和形位差。
142、 目前尚沒有標準模式能對可管理性問題起到幫助,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惟一的方法是停止復制工件。
143、 工件固定也是通過機用臺鉗或用機用工作臺內T型槽來完成。
144、 披露了一種用于切削或者鉆削脆性工件例如石頭,磚塊,混凝土,或者瀝青的切削刀具的切削刀片以及設有所述切削刀片的框鋸。
145、 是利用高壓水泵將清洗液噴射到工件表面,將粘附在工件表面的油污、鐵屑剝離下來的清洗方法完成清洗工作。
146、 磁力研磨加工是利用輔助磁場對自由松散的磁性磨料的超距作用,導入磁場和電場來實現工件表面精密研磨的加工方法。
147、 應用范圍:五金沖壓件,汽車、摩托車零配件,殼類工件、硅鋼片等.
148、 在部署組編輯器中,可以修改工件部署次序、錯誤處理行為和服務器概要文件關聯。
149、 研究了工件可拒絕排序問題。
150、 在建立刀具對工件發生過切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臨界過切點的數學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