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究造句
“學究”的解釋
51、 究其原因,皆因后世這些只知尋章摘句的腐儒未得儒家思想的精髓,缺少了孟子那一份學究天人的大智慧、濟世安民的大志向與哀眾生苦的大慈悲。
52、 藝博會,既不能過于市儈氣,也要避免書呆子氣和過于學究氣。
53、 第三種情況是廣采博納,博大精深,學究天人,但卻無意于學位的獲取,成為沒有學位的大師,這種情況以陳寅恪先生為代表。
54、 桃花島主,學究天人,琴棋書畫,醫武傳世。
55、 先生學究天人,神機妙算,而又修為驚人,是我楚郡府的榮幸才是。
56、 方天祿這些年焚膏繼晷,多年下來,在兵家器械上的學問已然超越前人,真可以稱得上學究天人。
57、 王安石王大人足智多謀,沈括沈大人學究天人,為何還是不能見功?無他,唯我朝兵馬不及西夏人彪悍罷了。
58、 顏回一臉孺慕道:老師學究天人,遠超孔孟。
59、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
60、 張易,身為一個在分身一道學究天人的大師,在對生命的研究上,除了那幾位站在金字塔塔尖的存在,再無出其右者。
61、 然而這個月抽空去見的幾個賢士,要么是只會吟詩作畫,尋章摘句的老學究。
62、 村學究道聽耳食,竊一言以詫新奇,此等之論是也。
63、 出于對“新文學”的熱烈向往,他在信中甚至評價他在京都拜訪過的王國維,“作為學究值得尊敬”,可是“舊腦筋”、思想保守。
64、 嗯,有道理,醫正真是學究天人,賤妾弗如。
65、 我想,那幸運而且也是缺點之處,是在總喜歡引古證今,帶些學究氣。
66、 東家,先祖學究天人,千年而不世出,這個已經是頂峰了,何須繼續研究?
67、 小葉他們都稱呼老學究為錢教授,我和胖子入鄉隨俗,也將之稱為錢教授。
68、 莊里的私塾先生滿腹經綸,不僅懂得詩云子曰,還對孫子兵法頗有研究,精通三十六計,有點像梁山上的智多星吳用,胡家莊人都叫他做胡學究。
69、 而王盡美當時則儼然是一位小學教師,皂鞋白襪,長衫禮帽,彬彬有禮,滿口教義道德,頗有學究氣。
70、 有紅媒蔡星知府夫婦,有義父義母,有恩師王學究夫婦,有琴師仉督越夫婦,有于知縣夫婦,以及里正夫婦、廟宇長老、紳士夫婦等。
71、 第一感覺就是一個老學究,對兵法古文那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動不動引經據典,說得一幫菜鳥甚至是閻王和勾魂使者都是啞口無言。
72、 胡學究很少出祥山,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73、 大人學究天人!永佑佩服!自愧弗如啊!
74、 吳某村中學究,胸次未見經綸濟世之才;雖曾讀些孫吳兵法,未曾有半粒微功。
75、 因此這次的調查,本來只是另兩人的活計,可誰知道事情鬧得太大,居然連這位年高德勛的老學究都驚動了。
76、 傳聞天下間有一群人,他們個個學究天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每一個人都有濟世之才.
77、 譯文蠻認真,一字字好像摳得挺死,但一查原文,那么多舛錯,還詰屈聱牙,非常做作,比老學究作律詩還別扭。
78、 可惜,只有‘筆參造化,學究天人’八個字。
79、 梁漱溟不是書齋型的學究,亦非耽溺于玄理的空想家,一生孜孜致力的是迫在眉睫的“中國問題”,一切心思圍著它打轉;交游政學兩界,以“救國建國”。
80、 像我這樣的讀書人大都抱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態,讀過太多的學究書,有用的地方實在少的可憐。
81、 英國留學究竟有哪些優勢呢?金吉列留學為大家分析一下。
82、 原著和電視劇的故事架構和人物設置幾無二致,背景都是19世紀初,魔法已經淪為街頭騙術和學究們故紙堆里文章時的英國。
83、 俞伯伯這番說教,倒真像是書塾里的老學究。
84、 伍學究徒勞的辯解著,在伍學長看來,這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85、 吳玉剛每天如醉如癡的讀著老學究的書籍。
86、 胡學究說,那是沒有戰機,戰術也不當,都是揚湯止沸,豈能打垮蕭家還我土地?胡翔鶴又擔心地說,今年我們一旦跟蕭家打起來,還不是兩敗俱傷,舊戲重演。
87、 散會時,清高儒雅、平時不茍言談、一副老學究模樣的陸教授正好走在藍飛揚身邊不遠。
88、 對于家族那位學究天人,博學多識的家主,他不禁咋舌,正是他老人家力排眾議,排除萬難,才敲定了交好陳家這一大決策!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89、 李長庚得了個長江觀風使的名頭,卻不知這觀風使是什么官職,北洋官員也都不清楚這是個什么頭銜,好在鄭汝成的師爺是個老學究,在一翻查閱后,得出個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