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造句
用“子曰”造句 第6組51、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52、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53、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54、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5、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56、 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5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58、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59、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于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60、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61、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2、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63、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64、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65、 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66、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7、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8、 故擇其所嗜,必先受業,乃得嘗之;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貫如自然”。
69、 子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70、 子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71、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72、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3、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74、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75、 子曰:“君子成*之美,不成*之惡。小人反是。”。
76、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77、 孔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孟子曰:孔子說的對!
78、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79、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80、 子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8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82、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83、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8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5、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
86、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87、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88、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89、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9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1、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92、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93、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94、 在我早如幼小時候所讀過的‘子曰詩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95、 孔子說:"早上聽到道,即使當晚去世,也無憾。"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96、 人們一反那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態度,以主人翁的姿態參加了管理工作。2.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97、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說:短信從朋友來,不勝幸福!別讓緊張的工作沖淡了友誼的濃度,別讓生活的壓力給友誼戴上了緊箍咒,愿友情長駐!
98、 我堪恨那伙老喬民,用這等小猢猻,但學得些妝點皮膚,子曰詩云。
99、 本文認為,這種爭議集中反映的問題恰恰印證馬克思哲學并非冬烘遺老的"子曰詩云",而是"改變世界"的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100、 孔子曰:飽漢不知餓漢饑,穿衣服的不知光著得冷!光棍節到了,送給餓漢們一些吃的,送給光身的一句祝福,祝愿他明年能夠有衣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