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造句
“縣令”的解釋
151、 劉子秋是疾惡如仇的性子,他倒要好好問一問這位父母官,憑什么縱容楊家!那縣令抬頭看到劉子秋不覺一愣,旋即拱手說道:“在下袁天罡,敢問壯士高姓大名!”。
152、 從實際收入上看,秦代一位縣令的年俸也只是數千錢,至于亭長,一年的俸錢不足數千。
153、 “瀟灑興寧縣,天南獨一隅”,清代興寧縣令衛希駿曾寫下這首詩,道出了興寧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154、 縣令、長負責鼓勵農桑,勸民務本等一縣之政務。
155、 如今送回縣令之女豈不是不打自招,自投羅網,你是嫌你的腦袋在脖子上呆的太久了么?
156、 是攸縣縣令劉磐,率領士兵,把黃忠府邸已經圍了個水泄不通,說是黃忠投靠逆賊,最該當誅。
157、 占了扶風之后,白起又用了兩天時間,攻下了武功,殺了縣令,這樣一來,三縣呈鼎足之勢,白起終于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158、 此畫,是當年鄭板橋在他們山東老家濰縣做縣令時,為感謝他們譚家的祖輩主動捐糧濟困,幫助受災災民,連夜登門,揮毫畫贈的。
159、 按照南唐的律制,如那從八品的當涂縣令,月俸當有十五貫,桌上那六十貫錢,等于當涂縣令四個多月的月俸。
160、 來人吶,令昌隆縣令速速開堂侯審!
161、 Y,曾任邢州錄事參軍;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隱出生的時候,李嗣任獲嘉縣令。
162、 當時作為泗水亭長的劉邦也被縣令派差押送囚徒。
163、 古話說的好,破家縣令,滅門刺史。
164、 縣里傳聞說是顧氏和鄰居楊三有染,殺害了范受之,縣令把倆人抓來,嚴刑拷打,顧氏和楊三熬刑不過,“皆誣服”。
165、 只要這縣令不深查,朕這一萬大軍就可以安安穩穩地呆在這里,生聚教訓!
166、 甚至先后曾有三位縣令,因境內多次發生命案劫案,無法破案被黜免。
167、 嗯,你到吳縣以后,可以向吳縣的縣令要一些士兵,跟我掃滅這伙逆賊。
168、 “督郵”這一種官,是專門來考查縣令治績的,使做縣令的大為頭痛,可想而知。
169、 光啟三年(887),東歸投錢,官錢塘縣令,拜秘書省著作郎。
170、 雖然賈琮告示百姓,令其各安本業,免除徭役,又挑選廉潔官吏出任各縣令長,使一年之間,交趾平定。
171、 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
172、 乃顧遺詔,事惟太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後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
173、 192年,象林縣功曹之子,名逵(又稱釋利摩羅),殺縣令,自號為王。
174、 少年武功高強,美名遠揚,被慕名而來的縣令大人征辟為巡防營大將,從九品陪戎副尉。
175、 歷任洪州分寧縣主簿、南安軍司理參軍、郴州桂陽與南昌縣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廣南東路轉運官、提點本路刑獄等,均有治績。
176、 李通命一營司馬周黨帶著幾個騎兵去叫城,讓山桑縣令宋平速速出城將糧食運出,李通自率大軍在城下列隊。
177、 后來,武大郎的一位盟兄弟卻因為瑣事與他產生嫌隙,這位仁兄聯合當地惡霸西門慶到處散播武縣令夫婦的謠言,謠言最終被施耐庵和蘭陵笑笑生寫進了小說里。
178、 因此便把登封縣轉隸到開封府治下,只是治下武風依舊,前任縣令無奈之下辭職回鄉,現下這縣令已開缺三月。
179、 我平生所為并無昧著良心的事,只是擔任某縣令時,曾接受二千金的賄賂,冤殺了二個囚犯。
180、 風水輪流轉,看到‘綠豆蠅‘吃癟,李縣令差點就喊出‘沈默,我支持你!’了。
181、 宣完圣旨,忙著看座奉茶,陳知府連夜派人去陽谷縣傳喚縣令和武松,另又分別派人安排筵席招待,收拾房間,準備洗浴用具;又著夫人準備送禮的金銀財寶。
182、 你知不知道,‘破家縣令,滅門令尹’。
183、 春秋時期楚君僭稱王,大夫、縣令僭稱公,白起為白公勝之后,故又稱公孫起。
184、 此次燮所往穎陰便有一大世家,穎川人云,‘荀氏八龍,慈明無雙’,其族所居本名西濠里,故潁陰縣令苑康仰慕“荀氏八龍”。
185、 現在從清官冊中看,寇準到霞谷縣連坐三任縣令,共九年時間,百姓稱頌他是官清如水,心明如鏡,愛民如子,斷案如神。
186、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正月,朝廷在東都耕籍田,大赦天下,都城酺三日,下令三百里內刺史、縣令以樂進,競為侈糜。
187、 那肥胖之人竟是徐縣縣令龔遜,他對鷹鼻之人非常恭敬:都指揮,今日有饑民請徐?N一起赴縣衙要糧。
188、 去年八月焦作縣令三年刮地皮期滿,路過華山省親,作威作福欺負山下百姓,又被我一刀砍了。
189、 第二日上午,趙云讓安次縣令繼續在前帶路,又去了另外幾家意圖抵抗的塢堡。
190、 如今我僥幸得中進士,剛赴縣令任上,正是容易意氣飛揚、頭腦發飄之時。
191、 余一龍是江山縣縣令,有一天外出經過墓地,見一個正在給丈夫上墳的女子在哭,但哭聲虛假,一個看上去潑皮無賴似的男子笑嘻嘻地站在附近。
192、 當晚,縣令果然私見曹操,曹操以大義見責,縣令愧服,遂釋曹操,并釋志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