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造句
“俗稱”的解釋
251、有一種俗稱“拉筋兒”的訓練,是女特戰隊員們每天的必修課。
252、可不要小瞧這小物件,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曾經記載當時南宋富貴人家,嫁娶時所備聘禮,必有金釧、金鋜、金帔墜,俗稱“三金”。
253、小腳,又叫三寸金蓮,俗稱裹小腳,是把女子的腳用布條扎裹起來,使其變得又小又尖的一種封建陋俗。
254、陜甘一帶古為秦地,故稱秦腔,俗稱“亂彈”“桄桄子”,在明朝之前已經形成。
255、庫蚊,俗稱“家蚊”或“黑蚊子”;伊蚊,俗稱“花腳蚊”或“花斑蚊”。
256、昨晚葉先生在酒店就吃到這樣的青蟹(俗稱蝤蛑)。
257、經該院醫生檢驗,診斷嬰兒是“新生兒淋菌性結膜炎”,俗稱“膿漏眼”,是一種性病,若不及時治療,孩子會失明。
258、1月18日,一位參觀者在上海檔案館外灘新館內觀看明朝皇帝賜給功臣的“金書鐵券”,即民間俗稱的“免死牌”。
259、吹歌的主奏樂器為嗩吶,俗稱“羅戲笛”,伴奏樂器多為笙、竹笛以及小海笛、悶笛、彩笛,和鼓、鑼等打擊樂器。
260、膿皰瘡是一種常見的化膿性皮膚病,又名膿皰病、接觸傳染性膿皰瘡,俗稱“黃水瘡”。
261、瘧疾俗稱“打擺子”、“發瘧子”、“半日子”,是由蚊蟲叮咬引起的傳染病。
262、苯胺俗稱阿尼林油,是無色油狀液體。
263、其中最給人生活“添堵”的,是俗稱“繡球風”的陰囊濕疹。
264、據張家澄回憶,以俗稱的“陣頭雨”而不是連綿陰雨入梅的情形,在1961年的上海也出現過,近幾年則不多見。
265、黑鯛(廣東話俗稱黑蠟、牛屎蠟)和白鯛是磯釣比賽的指定魚,又被稱為海上羅非魚。
266、人體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每降低1毫摩爾每升,卒中風險就能減少21%;而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膽固醇每升高1毫摩爾每升,腦卒中風險就減少47%。
267、貽貝又名殼菜,在我國北方俗稱海紅,它的干制品呼做淡菜,是馳名中外的海產食品之一。
268、據李修春介紹,琴書俗稱揚琴,在徐州附近地區比較流行,表演者演唱時配以揚琴、墜琴、腳踩板等器具,曲調優美,韻味獨特。
269、還有一個項目我是非常喜歡參加的,就是丟沙包,俗稱“打野鴨子”。
270、苯胺俗稱阿尼林油,是無色油狀液體,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化工原料,可用作染色、生產農藥,作為炸藥中的穩定劑、汽油中的防爆劑等。
271、但在1953年,當時的聯滘鄉農代會就召集村民代表開會,經過反復協商,最終達成了決議,草山歸包括格河村在內的附近4個自然村共有,俗稱水西片四村。
272、第五人民醫院皮膚科醫生周麗芳告訴記者,膿皰瘡俗稱黃水瘡,是一種最常見的化膿球菌傳染性皮膚病。
273、他們利用廢紙、廢布、廢麻袋為原料,運用土法生產包裝方灰紙(俗稱磚灰紙)。
274、一歲以內的幼兒,均要注射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俗稱白百破)三聯疫苗,由于白百破疫苗不是終身免疫,上小學后需再接種一次。
275、3歲時,劉夢(化名)患上罕見的壞疽性齒口炎(俗稱“走馬疳”)。
276、德州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大夫段長民告訴記者,當時病人家屬帶著藥瓶來到醫院,才發現小明坤誤服了毒狗藥,俗稱“三步倒”,是一種氰化鉀,劇毒。
277、從職位設置來看,對于大多數廳級、處級干部,部門考慮其退休前給個“巡視員”頭銜,俗稱虛職。
278、1965年,拉薩市試圖打通沿帕隆藏布江、雅魯藏布江通往墨脫的道路,俗稱進入墨脫的沿江路。
279、記者了解到,小兒疝氣,又稱小兒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
280、“癆病”是肺結核的俗稱,“十癆九死”曾給人們留下過深刻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