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造句
“俗稱”的解釋
51、城隍廟將門作樓,系三層重檐,故俗稱三節樓.
52、堿性次氯酸鈉溶液比較穩定,俗稱安替福明.
53、**功能障礙,也即俗稱的陽萎,有許多致因,治療方法也在不斷改進。
54、事實正是如此:公共債務的貨幣化就是我們俗稱的“印鈔票”,這種做法沒有考慮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
55、扯鈴俗稱空鐘、抖空竹、風葫蘆等,如今通稱為扯鈴。
56、安順地戲,俗稱“跳神”,是流行于貴州省安順市的地方戲。
57、一般游客認識的阿里山高山茶,通常是指海拔一千公尺以上所產制的半球型茶葉,市面上則俗稱為烏龍茶。
58、任何不討好的、悲觀的言論我們俗稱之為烏鴉嘴.
59、輪臺小白杏是全球唯一的特種優質杏果,俗稱“珍珠玫瑰杏”,是杏中奇珍.
60、這些看不見的物質即俗稱的暗物質,不過它只占據了宇宙不到四分之一的質量。
61、而那種假壞,俗稱“扮酷”的男人理應成為女人的“嘔像”。
62、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通常都會被死神奪取性命.俗稱“奪命狂奔”!
63、寶鼎寺周圍盡是千姿百態的石頭,俗稱小石林.
64、另外還有耐火板臺面,俗稱防火板,但臺面易被水和潮濕侵蝕,如果使用不當,會導致脫膠、變形、基材膨脹等后果。
65、巧克力:巧克力中富含苯乙胺這有助于釋放多巴胺的成分,而多巴胺又能刺激生產俗稱為“擁抱荷爾蒙”的催產素。
66、其突出特點就是購房人以在建甚至未建的預購商品房作為擔保物取得銀行貸款,俗稱“樓花按揭”。
67、青春痘:學名痤瘡,俗稱粉刺、暗瘡、痘痘.
68、面塑是中國的一種民間工藝,俗稱面人或者江米人.
69、亞硝酸鹽俗稱“硝鹽”,主要指亞硝酸鈉和亞硝酸鉀,是一種白色不透明結晶的化工產品,形狀極似食鹽。
70、五加皮,俗稱倒跑牛,又名五爪子,崇信境內陰濕山區天然次生林中隨處可見。
71、外墻保溫體系有三種做法:用擠塑聚苯板,俗稱XPS板,或者膨脹聚苯板,俗稱EPS板。
72、蓮峰山,因九峰環峙、狀似蓮花而得名,又因馬鹿成群出沒山林而俗稱“馬鹿山”。
73、搭飛機長途旅行會罹患致命的靜脈血栓癥,也就是俗稱的經濟艙癥候群的機率會增加。
74、其中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帝王行使皇權,舉行慶典的地方。
75、方言俗稱地方話,是漢語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
76、我們所熟悉的加央只有那么兩種,就是傳統的還有就是香葉也就是俗稱的斑蘭葉。
77、他做事應該不會這么迂回,用胖子的話說,他做事有種藝術家的美感,也就是俗稱的裝逼裝瀟灑。線性木頭
78、小漓江,俗稱遇龍河,沿岸綠水青山,更有古橋相伴,被譽為漂游的圣地。
79、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甲烷水合物。
80、“海洋之星II”俗稱“捕魚機”。
81、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82、民間有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是百花生日之說,俗稱“花朝節”。
83、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等,是中國漢民族傳統節日,在農歷二月初二或十二、十五舉行。
84、青魚,俗稱黑鯇、青鯇等,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有健脾養胃、化濕利水、益氣補虛、祛風之功效。
85、患手癬(俗稱鵝掌風)、腳癬(俗稱腳濕氣)的人,一到冬天,因皮膚干燥,很容易脫屑、裂口。
86、瘧疾俗稱“打擺子”、“發瘧子”,是一種由瘧原蟲寄生人體、蚊蟲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
87、龍虎網訊“麥粒腫”俗稱“偷針眼”,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眼瞼邊緣或眼瞼內的急性化膿性炎癥。
88、虱目魚是*彎地區對遮目魚的俗稱,*彎地區亦稱狀元魚。
89、“長角苗”是對居住在貴州六枝特區梭嘎苗族回族彝族鄉,以隴嘎寨中心的12個村寨,約5000人的一支苗族支系的俗稱,比較正式的稱呼則為“箐苗”。
90、由于大山包一帶農民靠挖沼澤地里的海垡(俗稱“草煤”)作燃料,濕地環境迅速惡化,大片濕地已不能再供鳥類生存。
91、明朝檔案中雖有民間俗稱為“免死牌”的“金書鐵券”,但與清朝檔案相比,整個明朝檔案并不算多。
92、唐健垣提到的官話,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之前粵劇演出所使用的語言,俗稱戲棚官話,用中州韻演唱,念白則使用屬于北方方言的桂林官話。
93、據了解,榔樹俗稱田柳,是榆科櫸屬的喬木樹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94、磷酸脫氫酶缺乏癥(俗稱“蠶豆病”)一并被納入。
95、這次侵襲草原的蝗蟲學名叫做亞洲小車蝗,就是俗稱的土蝗。
96、我們詢問了相關專家,也從網上查找了不少資料,網友“愛轉角”說的這種蟲子叫毒蛾,俗稱“毛辣蟲”。
97、據介紹,氧化鈣和氫氧化鈣,分別俗稱為生石灰和熟石灰,二者在粉末狀態下均呈偏白色,為非食用物質。
98、6磷酸脫氫酶(G6PD)就稱G6PD缺乏癥(俗稱蠶豆病)。
99、“現在我國食鹽中添加的抗結劑叫亞鐵氰化鉀,是鐵和氰形成的配位化合物,俗稱黃血鹽,易溶于水。
100、午門宛如三山環繞,五岳突起,故宮也因此俗稱五風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