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志造句
用“之志”造句 第11組101、 最佳的敵人是那種伴你臥在走廊面鴻鵠之志,只字不語,而后伏身分開,卻讓你感到好像聊得很絕興的人。
102、 仁者愛山,智者樂水。父愛如山,上善若水。依山而居,傍水結廬。淡泊可明鴻鵠之志,寧靜可致江湖之遠。呼春風之風,喚雨水之雨,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雨水快樂!
103、 綠色軍營把夢想之根駐扎,綠色軍裝把責任之心武裝,綠色軍歌把豪邁之志點燃,綠色軍魂把奉獻之情鑄就。建軍節到了,向世界上最可愛的人致敬。
104、 人老壯志不會老,努力拼搏在今朝。白發難掩心潮涌,青春年少身邊繞。奮發向上不懈怠,誓與青壯比低高。五四青年節到了,祝你青春之志永存,壯心不老!
105、 我這鴻鴣,豈知你燕雀之志哉。
106、 福氣東來,鴻運通天!否極泰來時,重伸鯤鵬之志,惜時勤業中,展君無限風采。恭祝你步步高升,事業更輝煌!
107、 大學宿舍有一君早上不起床,其他人拿書準備去上課,并暗自哂笑他,他來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108、 但“文章憎命達”,兩次科舉失利,雖有治世之志,已注定了其邊緣性的人生軌跡。
109、 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難哉。司馬遷
110、 古人講君子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才有堅韌不拔之力。人的毅力的彈性,就像橡皮筋能抻很長。馮侖
111、 跟這幫二百五一起執行任務,就像騎士騎著叫驢沖向戰場,即便你高舉馬刀吼聲如雷已經有為國捐軀之志,你也沒法確定自己能殺入敵陣。因為你胯下的驢隨時會撒起歡來甩開四蹄帶你奔向天邊。江南
112、 能通天下之志者為能感人心,圣人同乎人而無我,故和平天下,莫盛于感人心。張載
113、 馬有千里之程,無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運不能騰達。呂蒙正
114、 我很悲傷地了解到人生竟是如此無常,他還有許多未竟之志。
115、 彷徨中,腦海中浮現出王勃的一句話:“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116、 源稚生沉默的看著巨型排水管中的白浪滔滔……這幫二百五又開始圍著他載歌載舞了!跟這幫二百五一起執行任務,就像騎士騎著叫驢沖向戰場,即便他高舉馬刀吼聲如雷已經有為國捐軀之志,你也沒法確定自己能沖向戰場,因為你胯下的驢隨時會撒起歡來甩開四蹄帶你奔向天邊。江南
117、 正文分三章:第一章“元稹的感物吟志說”從元稹對兼濟之志和獨善之道雙重思想的追求中,探討他對詩歌創作詩興緣由和詩學功用的看法。
118、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李白
119、 博詢眾庶,則才能者進矣;不有忌諱,則讜直之路開矣;不邇小人,則讒庚者自遠矣;不拘文牽俗,則守職者辯治矣;不責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王安石
120、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須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121、 苦能生忍耐之力,苦能生奮發之志,苦能生尚志勤學之風,苦能生守紀抱團之習。韓少功
122、 忽忽已過兩月,自新之志日以不振,愈昏愈頹,以致不如禽獸,昨夜痛自猛省,以為自今日起,當嶄然更新,不終小人之歸。曾國藩
123、 微末之軀,凌云之志,十字南天,苦修之門。方想
124、 古人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望忍不拔之志.
125、 為了早日實現統一北方之志,他統領大軍日夜抄道疾進。
126、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于成功。蘇軾
127、 此事于諸葛亮一生之志節與事業,裨益實多.
128、 鮮見,魯迅曾名之為“黑幕小說”,魯迅對黑幕小說十分不屑一顧,“丑詆私敵,等于謗書;又或有謾罵之志而無抒寫之才,則遂墮落而為‘黑幕小說’。
129、 在江鷹身上,鷹的千里之志和蝸牛的堅韌不屈得到了完美結合。
130、 居不幽,志不廣,思不深,志不遠,眾人不憂而圣人憂之,有圣人之憂而火盡薪傳,得多數之志士仁人以分其憂,而因以導眾人之憂,令國危而不亡。
131、 秦末的陳勝、吳廣均為饑寒交迫的“甕牖繩樞之子”,雖常年與人傭耕,但又胸懷“鴻鵠之志”,無時不在渴望著一個有意義的“富貴”人生。
132、 據河南郟縣縣志記載,蘇軾生前多次路過此地,“嘗愛郟山形勝類其鄉,遂有終焉之志。
133、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
134、 焚詩書,易服色,其遠大之志,一如趙武靈王之類。
135、 金亡后,歸隱山林,“徑歸崧山,愛龍潭山水,有終焉之志。
136、 以言人之志潔行芳;珍如球璧,以喻物之價值逾恒。
137、 他們遵循孔老夫子關于詩歌“興、觀、群、怨”四大社會功能之說,抱屈子之懷,執董狐之筆,秉婉約之心,抒豪放之志。
138、 而當中國正在發生“天崩地解”式的社會劇變時,岳麓師生的經世之志表現得尤為強烈。
139、 此垂涕而道之言也,先生其不以為河漢乎?“開發西北”,“建設西北”,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辦法則不可。
140、 朱之瑜鑒于復明無望,又誓死不剃發,“乃次蹈海全節之志”,學魯仲連不帝秦,再次凄滄渡日,永不回到故國了。
141、 “有體國經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臨水;有濟世安民之志,而后可以考古論今。
142、 “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
143、 是李公濤目前的真實寫照,雖然人在暮年,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之志。
144、 這還是他在“五四”時期的文章,真是鴻鵠一飛,便有千里之志。
145、 “老兵們廉頗雖老,但仍需要留下當年金戈鐵馬之事,以為后世回首;我如老驥,雖已無千里之志,但75年記憶至今不滅,至死要燃星燭之火(造 句 網)。
146、 面對列強的野蠻侵略與文化掠奪,大量華郵珍品和文物史料流失,不少有識之士痛心疾首,懷著強烈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步入郵壇。
147、 然而,地震震不倒、壓不垮唐山人民的“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仍頻,幸存者奮掙扎之力,移傷殘之軀,匍匐互救,以沫相濡……”。
148、 在詩中,作者把國家與民眾的災難視同“己饑己溺”,澎湃著不可抑制的“急濟心懷”,那種憂國憂民之情,攬轡澄清之志,躍然紙上。
149、 據郟縣志載,蘇軾“嘗愛郟山形勝類其鄉,遂有終焉之志。
150、 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