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君造句
用“之君”造句 第6組51、在君子看來,它已經失去了樂表達人情的初衷,鄭衛之聲、桑間之音,都是亂國之君的所好。
52、嬴政當即喜之不盡,一連晤談數日,賈遺言道:“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
53、這是一個宵衣旰食勵精圖治的勤勉之君,可是其文化上的呆板,也讓人難以忍受。
54、我們環顧一下上下左右,看看有多少“小國之君”——“一把手”說一不二,口銜天憲,在這個地區、這個單位,他已經南面而王,朕即國家,國家即朕。
55、蓋衰世之君,率多柔懦,凡愚之佐,唯知姑息,是以權幸之臣有罪不坐,豪猾之民犯法不誅;仁恩所施,止于目前;奸宄得志,紀綱不立。
56、我算是什么一國之君,大權旁落,牝雞司晨,宦官挾天子以令諸侯。
57、誠遂欲枕山棲谷,擬跡巢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
58、而在這凡人國度三年,自己財權,美色,揮手可來,什么王公大臣,一國之君,在自己面前也要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狂妄自大之心,此時在宋寶心中急劇膨脹。
59、人主崩亡,閭閻之伍尚為盜賊,欲有所望,何況王邪!夫受命之君,天之所立,不可謀也。
60、“風俗日趨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樸之君子,力挽山河。
61、黃旗紫蓋,見于東南,終有天下者,荊、揚之君。
62、他說,古時候的這些開國之君,“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機,思之詳而備之審矣。
63、三國之君皆淫虐無道,故敵國取之,易于拾遺。
64、貴為一國之君的紂王,做了一雙象牙筷子,就讓身為三賢之一的太師箕子感到恐怖。
65、臣雖設詞慰藉,而俄之君臣,懷憾難消,此其難四也。
66、況細推其由,與造淫具何異?此圣人之所必誅,賢者之所不取,惟世之君子,盡絕其習,此風自可慚息。
67、君不似人之君,相不似君之相,垂老之痛心,冶游之浪子,擁離散之人心以當大變,無一非必亡之勢!
68、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而歸命天子。
69、歸命侯臣皓之君吳也,昵近小人,刑罰妄加,大臣大將,無所親信,人人憂恐,各不自保,危亡之釁,實由於此。
70、事實上,有清一代,無宦官之亂、無外戚之禍、無荒淫昏戾之君,無帝后被廢被殺,應該算是“安定團結”。
71、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造 句 網]。
72、朕不是文過飾非之君主,既然洞悉其弊,則遷善改過猶恐不及。
73、烏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
74、母后是想包庇他們嗎?朕身為一國之君,應當親賢遠佞,如若徇私舞弊,怎能讓天下的百姓信服!母后你難道不想看到一個盛世之景嗎?
75、創業垂統之君,躬行節儉以示子孫,其末流猶入于淫靡,況示之以侈乎!乃云“無令后世有以加”。
76、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77、若以繼統而即當考所繼之君,則宜考武宗矣!以武宗從兄,不當考;而考孝宗,又抹煞武宗一代矣!
78、恪恭匪懈,以保名位,誠所謂持盈守成,太平之君子。
79、那等廢物,也配做一國之君?你父親不過是把他當傀儡,若非先帝遺詔,且你父親曾受先帝一飯之恩,那蠢貨早已身首異處。
80、劍乃百兵之君,刀不過是臣子,什么是君臣佐使你難道不懂嗎?
81、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于我國也。
82、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
83、陛下,你身為一國之君,理應明辨是非、洞若觀火,分清什么人是忠臣良將,什么人是奸臣小人;分清什么話是逆耳忠言,什么話是讒言誑語。
84、如今國勢顛危,岌岌不可終日,我若徒守禮之節文,終喪三年,這國事還有可為嗎?那才叫作棄義背禮呢!空守著這終喪三年之節文,不過徒為后之君子所譏笑罷了。
85、是以三代以前,海內諸侯,何啻萬國,有民人社稷者,通謂之君。
86、嫁漢是為了穿衣吃飯那是老百姓的俗論,對于身為一國之君的女王來說,條件則要更加苛刻的多,丈夫必須英武剛烈,多謀善斷,人品倒也退其次。
87、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后,勵精圖治,納諫如流,使得唐朝國運蒸蒸日上,唐太宗更是成為一代有為之君。
88、故自有議院,而昏暴之君無所施其虐,跋扈之臣無所擅其權,大小官司無所卸其責,草野小民無所積其怨,故斷不至數代而亡,一朝而滅也。
89、金輿乃貴人所乘之車,譬之君子居官得祿,非常利于職場運和事業的發展,積極努力進取應該有所進步。
90、那時景公正自命為有為之君,想恢復先世桓公的霸業,很寵信晏子,幾次想獎賜晏子,擴建相國府,都被晏子婉辭了。
91、秦司空衛魚的話很明白,他就差說當今周天子是桀紂之君了。
92、至于嗣位之君,參差不一,宜有定制。
93、天子之怒,血流成河,即便李善仁義之君,但取他劉希一人的性命,倒也是輕而易舉,甚至是視若兒戲。
94、而反觀中國古代的許多昏暴之君,之所以敗國亡家,也往往與朝綱獨斷、拒諫飾非有一定關系。
95、劉辯改元后的第三天,董卓主持群臣大會,申明劉辯年幼愚昧,不配當一國之君,接著逼迫何太后下詔書廢劉辯為弘農王,另立劉協為皇帝。
96、“成王敗寇”是史籍中的通則,倘若劉濞的隊伍一舉成功,那他很可能成為明成祖朱棣之前的“靖難”之君,“七國之亂”就要改寫成“七國靖亂”了。
97、由此觀之,圣人之君人也,勤民至矣。
98、其謹愿恬淡,無愧乎古之君子,而所遇之酷,至于此極,誠非常理之所可測矣。
99、但是,爹教訓兒子,別人不好相勸,更何況這個爹又是萬乘之尊的一國之君。
100、神宗見司馬光固辭不受,使召其入宮問道:古之君子,或學而不文,或文而不學,惟董仲舒、楊雄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