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以造句
用“上以”造句 第11組101、考上以后,不要罵研招辦的老師,他們也是人,也有難處.
102、以上以被證實確定聯合國從來沒有用過兩種中文字體。實際上,繁體中文早就已經不存在于聯合國了。
103、其他人被布署在大街上以防匪徒逃跑.
104、布倫斯貝利已經屈服于壓力,并將在今年10月份出版的精裝版上以黑人女孩作封面。
105、這個死去的小孩被放進小坑,臉上蓋著一塊布,小小的墳墓被再次填上。官兵們在墳頭打下一根木樁,再把幾塊大石頭鋪到墳墓上以防動物將尸體掘起。
106、許多后制工作必須同時發行立體聲及環繞聲兩種版本。例如,也許您要在網路上以雙聲道立體聲播放串流視訊,并以5.1聲場環繞聲發行DVD。
107、鄧拓是20世紀詩詞史上以自己的思想和才情創造了鮮明風格的人。
108、習慣上以符尾添加在符干上以表示對時值的進一步劃分。
109、這和我們中國人傳統中的“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事也”的婚配思想何等相似。
110、比如,戰略科技已經在五個國家訓練了一批持不同政見者,教他們將碟形衛星天線安裝到電腦上以便上網。
111、但種上以后,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
112、救助者在海灘上挖溝把海水引到鯨魚身邊,志愿者往鯨魚和海豚身上澆水,把濕布照在他們身上以保持涼爽。
113、那個當初已被埋葬的世紀在其下半葉沒顯出多大的特色來。它在技術上,商業上以及在研究上是明智的,但是除了這些它的能量焦點問題以外,它寂靜和虛假得像一片沼澤。……崇高目標的要求以一個警察局的方式支配著生活的各個方面。羅伯特·穆齊爾
114、他們讓粒子落在熒光屏上以觀察他們的偏移.
115、丁氏在紅色塊上以刮痕或刻線清晰地鉤出圖形符號,讓底層的灰藍色調浮現出來,藉現代油畫把原始文化釋放出來。
116、五牛圖卷是中國美術史上以牛為題材的繪畫代表作品。
117、話本在形式上承襲了佛教變文的形式;內容上以佛教的因緣觀和報應觀為主要內容和結構模式。
118、在油畫布上以刺繡棉線作畫,并把數學曲線作為形象。
119、歷史上以黃龍洞眼藥、八定紫金錠等藥物而馳名.
120、這個習慣已流行多年,在有些餐館門口你會看到告示牌上以中文大書道“穿睡衣者勿入”。
121、他迅速揮舞著手中的劍,蛇還沒有警覺到的時候尾巴尖就被削斷了,掉到地上以后還在扭動著。
122、傳統唱片業的銷售模式,即僅僅建立在發行渠道的控制和傳播上以獲得盈利這一模式,已經玩兒完了。
123、結果本例臨床上以大量蛋白尿、腎病綜合征為主要表現。
124、五一前市場反彈的可能性不大,操作上以空頭思路為主,逢高拋空,09鄭棉空單可以繼續持有。
125、完已稽遲的文書任務,補上以前未讀或未寫的書信。
126、在我的新大學,我打了幾個電話,我說我要把這門課列在其它系的課表上以讓那些非計算機系的人能參與。
127、上海市場一直缺少優質大果白沙枇杷,市場上以福建的解放鐘和浙江的大紅袍為主,解放鐘是大果晚熟白沙品種,但當地農戶采收過早,酸味較重。
128、通草畫是指在通草片上以水彩顏料繪畫創作的畫作,通草片是直接用植物通脫木的莖髓加工而成的特殊紙片。
129、《禮記》中,把結婚看作“萬倫之始”,是“將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
130、《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規定,拼寫普通話基本上以詞為書寫單位。
131、按照《禮記》的說法,所謂婚姻就是“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
132、上海圖書公司收藏的一套線裝古籍《百衲本二十四史》,前天下午在上海書展上以18萬元的價格被一位讀者購走。
133、姑娘們愛穿各種繡花衣服,在花帽上以貓頭鷹羽毛作帽纓。
134、1968年,紀政在第19屆奧運會上以10秒4的成績獲80米低欄銅牌,成為中國第一位在奧運會上獲得獎牌的女運動員。
135、外在表現為點劃跳躍,游絲牽帶或筆斷意連,在結體上以欹為正,輕重相宜;行筆飄逸、蒼勁,頓挫兼有;章法上打破單字之間的界線,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
136、也是一個音樂詩劇,由三部分組成,形式上以文人自彈自唱、自娛自樂的這樣一種松散的近乎才藝演示的表現形式,引發三段音樂家之間的吊古尋幽的心靈對話。
137、本報6月30日訊夏季來臨,酷熱難當,不少市民喜愛晚上以醬鴨、涼菜等腌鹵食品配著冰啤酒作夜宵。
138、
139、乳霜不必很貴,但是一定要涂得比較厚,如果你的手經常冰涼,可以選擇含有生姜成分的護手霜,涂上以后按摩幾分鐘,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140、(記者李睿)中國天津普利司通女排昨天在2006年亞俱杯女排賽上以3比0戰勝東道主菲律賓阿得塞爾隊,從而以六戰全勝戰績蟬聯冠軍。
141、“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生育的傳宗接代的目的非常明確。
142、據了解,南京化工產業基本上以原料產品為主,處于化工產業的上游,既有無機化工基本原料“三酸二堿”,又有有機化工基本原料“三烯”、“三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