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民造句
“萬民”的解釋
151、 而天刀皇朝雖然剛剛起步,并不富裕,但是勝在沒有戰亂,逐漸形成萬民趨之若鶩的瑯嬛福地。
152、 兩任南直,愛民如子,驅惡除奸,萬民感德,四境肅清,誠為國家棟梁。
153、 上古時代,天地間出現五行元素,五行演化成五種天獸,為天地間肆意殺戮,遺禍萬民。
154、 終于來到帝丘山腳下廣場,帝丘山滿地金闕玉階,以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鋪地,光色光亮的陶瓦,這是萬民膜拜的地方。
155、 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
156、 今年冬天拿不下深子湖,先砍我的頭!數萬民工浩浩蕩蕩開赴深子湖。
157、 每當“上巳”之日,京城長安萬民空巷,紛紛走出家門,來到城東灞水或浐水之濱,祓除不祥。
158、 記者從市陸管處了解到,昨天已有2萬民工從公路抵滬,今天將有數百輛客車出發,到各地接民工回滬。
159、 此時一萬荊州軍已抵達樊城,蔡瑁特地舉行了盛大的光復儀式,一隊隊士兵列隊進入樊城,接受大街兩側的民眾擁戴,十萬民眾壺漿簞食,迎接荊州軍光復樊城。
160、 救濟蒼生,拯救萬民水火之中;斬妖除魔,奮勇當先不可后退。
161、 太古年間,有著這樣一群人,他們自稱帝尊堂,縱橫星域,所向無敵,不知從何處來,去往何處,每到一地,萬民膜拜,所有強者莫敢不從。
162、 臣聽說曹操去年在征討烏桓得勝班師回朝之后,就命人在鄴城征發3萬民工挖掘了一個大大的玄武湖用來訓練水師。
163、 白發爭相迎阿戰,和平之旅萬民夸。
164、 陛下十余年來宵旰憂勤,盼望天下早日太平,萬民安業,但天下太平尚未到來,所以這第五句說‘玉樓辜負十年夢’。
165、 我楚國不愿刀兵相見,乃是為民生而計,父皇仁德無雙,深恐刀兵一起萬民涂炭,卻不是畏了你梁國兵鋒。
166、 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蓏。
167、 到1993年2月,長城公司集資額高達10億多元,投資人包括高層人士、上百位老干部以及10萬民眾,實際上,長城公司沒有能力償還集資款。
168、 2014年2月,津巴布韋南部馬斯溫戈省的托奎-穆科奧西大壩地區受災最為嚴重,壩區約2萬民眾需緊急轉移。
169、 儒家致力于維護人與人之間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向往“致中和”、“外內和順”、“群居和一”、“咸和萬民”的境界。
170、 分天下為九州,懸鐘鼓求直言,立德教諭萬民,四方皆歸王化。
171、 宗師再進一階,可成為圣人,圣人行召喚之術,御空飛翔,駕風而行;為百世之師,教化萬民,世之少有。
172、 并率上萬民兵展開破擊戰,破壞王安鎮至千樹底、大盤石至紫荊關、王安鎮至三甲村間的公路及27座橋梁。
173、 銀屏播報英容笑貌拍手稱快萬民共歡。
174、 神州陸沉,萬民哀嚎,長此以往恐不忍言。
175、 25日和26日兩天,卡拉什尼科夫的遺體告別儀式在俄羅斯伊熱夫斯克市舉行,兩天內共有約6萬民眾瞻仰了“槍王”的遺容。
176、 老臣請駕拈香,祈求福德,使萬民樂業,雨順風調,兵火寧息。
177、 咱家已是刑余之人,如何做皇帝,統萬民?
178、 這是一個儒道成圣的故事,儒家教化萬民,道家替天行道,此時佛教大興、道教贏弱、百家艱難、十國相爭,巫妖虎視眈眈,蠻族屠城作亂。
179、 此色不似皇家城墻有著卑視萬民的帝王氣,也不似和田棗取悅口腹肉頭頭的肥紅。
180、 熱愛足球運動的人通常都有強烈的好勝心,他們享受射球入門時一腳定江山的成就感,享受手捧金杯接受萬民擁戴的無上榮耀。
181、 萬萬不可,你不回長安就是抗旨不尊,那可是欺君之罪,如今楊堅不是隋國公了而是當今皇帝,萬民之主!
182、 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提出“寬惠柔民,定四民之局”和慎用其六柄的治國思想,就是在周朝明德慎罰以九職任萬民的思想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
183、 國家不幸,閹官弄權,以致萬民涂炭。
184、 紅網永順站11月26日訊(通訊員熊怡)在建整扶貧工作中,永順縣政府辦結合聯系村——萬民鄉西庫村實際情況,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油茶產業。
185、 萬民安是豐安官場老人,干練正直,缺點是脾氣燥、架子大,張口一個刁民,閉口一個群氓,一副與百姓勢不兩立的架勢。
186、 是夜星月交輝,孫堅看到紫微垣中白氣漫漫,嘆道:“帝星不明,賊臣亂國,萬民涂炭,京城一空!”。
187、 在這樣的權力爭斗中,人性中社會屬性減少,獸性增加,荼毒生靈,萬民涂炭,讓人不由的扼腕嘆惜:亂世就是叢林,沒有文明可言,適者生存、弱肉強食。
188、 陛下親耕籍田以為農先,夙寤晨興,憂勞萬民,思維往古,而務以求賢,此亦堯、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獲者,士素不厲也。
189、 我們與諸位只是上為祖宗,下為百姓,汲汲皇皇,惟恐有負萬民擁戴之心。
190、 帝星不明,賊臣亂國,萬民涂炭,京城一空!
191、 筆者小時候家里的桌圍和椅披等都是紅呢料子,上面繡著密密麻麻的人名字,問了祖母才知道,那正是用當年的“萬民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