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梅和雪的詩句
描寫梅和雪的詩句
導語:詩句,就是組成詩詞的句子。詩句通常按照詩文的格式體例,限定每句字數的.多少。中國最早的詩句為律詩結構, 格律要求嚴格,比如先秦時期的詩一般每句四言律詩,見于《 詩經》。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描寫梅和雪的詩句,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描寫梅的詩句
1、 只恐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為梅花。—— 劉因《觀梅有感》
2、 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數枝爭發。—— 張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3、 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柳宗元《早梅》
4、 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 晏幾道《臨江仙身外閑愁空滿》
5、 人間離別易多時。—— 姜夔《江梅引丙辰之冬予留梁溪》
6、 歡意似云真薄幸,客鞭搖柳正多才,鳳樓人待錦書來。—— 晏幾道《浣溪沙二月春花厭落梅》
7、 倚東風,一笑嫣然,轉盼萬花羞落。—— 辛棄疾《瑞鶴仙賦梅》
8、 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 李白《從軍行》
9、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柳宗元《早梅》
10、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 馮延巳《鵲踏枝梅落繁枝千萬片》
11、 粉墻低,梅花照眼,依然舊風味。—— 周邦彥《花犯小石梅花》
12、 繾綣臨歧囑付,來年早到梅梢。—— 朱淑真《清平樂風光緊急》
13、 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 范成大《霜天曉角梅》
14、 醉中渾不記,歸路月黃昏。—— 辛棄疾《臨江仙探梅》
15、 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 李清照《臨江仙梅》
16、 一夜相思,水邊清淺橫枝瘦。—— 陳亮《點絳唇詠梅月》
17、 向來冰雪凝嚴地,力斡春回竟是誰?—— 陸游《落梅》
18、 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 蘇軾《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
19、 斜倚畫闌嬌不語,暗移梅影過紅橋,裙帶北風飄。—— 納蘭性德《望江南詠弦月》
20、 雪紛紛,掩重門,不由人不斷魂,瘦損江梅韻。—— 關漢卿《大德歌冬》
21、 教人怎不傷情。—— 劉過《柳梢青送盧梅坡》
22、 愿借天風吹得遠,家家門巷盡成春。—— 李方膺《題畫梅》
23、 百花頭上開,冰雪寒中見。—— 辛棄疾《生查子重葉梅》
24、 梅嶺綠陰青子,蒲澗清泉白石,怪我舊盟寒。—— 崔與之《水調歌頭題劍閣》
25、 我念梅花花念我,關情。—— 黃升《南鄉子冬夜》
26、 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鮑照《梅花落中庭多雜樹》
27、 玉人和月摘梅花。—— 賀鑄《減字浣溪沙樓角初銷一縷霞》
28、 清香閑自遠,先向釵頭見。—— 趙令?《菩薩蠻春風試手先梅蕊》
29、 春近寒雖轉,梅舒雪尚飄。—— 陰鏗《雪里梅花詩》
30、 凍臉有痕皆是血,酸心無恨亦成灰。—— 曹雪芹《詠紅梅花得“梅”字》
描寫雪的詩句
1、問弄雪飄枝,無雙亭上,何日重游。——鄭覺齊《揚州慢·瓊花》
2、孤飛一片雪,百里見秋毫。——李白《觀放白鷹二首》
3、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張孝祥《水調歌頭·金山觀月》
4、投宿骎骎征騎,飛雪滿孤村。——孔夷《南浦·旅懷》
5、龜言此地之寒,鶴訝今年之雪。——庾信《小園賦》
6、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7、同為懶慢園林客,共對蕭條雨雪天。——白居易《雪夜小飲贈夢得》
8、愁看飛雪聞雞唱,獨向長空背雁行。——羅鄴《早發》
9、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10、西風滿天雪,何處報人恩。——齊己《劍客》
11、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班固《蘇武傳(節選)》
12、岸旁青草長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岑參《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13、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陸游《金錯刀行》
14、白雪關山遠,黃云海戍迷。——李白《紫騮馬》
15、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蔡琰《悲憤詩》
16、閣雪云低,卷沙風急,驚雁失序。——吳文英《永遇樂·探梅次時齋韻》
17、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雪時。——盧綸《李端公/送李端》
18、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向子諲《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
19、九衢雪小,千門月淡,元宵燈近。——晁端禮《水龍吟·詠月》
20、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祖詠《望薊門》
21、攜籮驅出敢偷閑,雪脛冰須慣忍寒。——范成大《雪中聞墻外鬻魚菜者求售之聲甚苦有感》
22、撥雪尋春,燒燈續晝。——毛滂《踏莎行·元夕》
23、飛雪過江來,船在赤欄橋側。——呂渭老《好事近·飛雪過江來》
24、去年射虎南山秋,夜歸急雪滿貂裘。——陸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25、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姜夔《暗香疏影》
26、黃霧漲天雪晦冥,黑云拂地風膻腥。——沈約《昭君辭》
27、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李白《北風行》
28、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杜甫《歲暮》
29、霜雪兮漼溰,冰凍兮洛澤。——王逸《九思》
30、歲云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杜甫《歲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