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有名的豪放的詩句
蘇軾有名的豪放的詩句
豪放表示雄豪奔放,也指氣魄大而不拘小節,也指處理事情果斷有魄力.本文為蘇軾有名的豪放的詩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代: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 一作:強虜)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間;尊 通:樽)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贊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及懷念,構成了豪放的基調.
2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代: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詩詞以出獵開始,卻以將利箭射向敵人這種出人意料的結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藝術構思,把記敘出獵的筆鋒一轉,自然地表現出了他志在殺敵衛國的政治熱情和英雄氣概,這就把一首生活隨筆式的小詞寫成了充滿愛國激情的作品.這首詞讀起來,韻調鏗鏘,氣勢雄渾,感情奔放,境界開闊,是一首表現了蘇軾豪放風格的成功之作.
3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
4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時見 一作:誰見)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被貶黃州后,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蘇軾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5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宋代:蘇軾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附:《江城子·密州出獵》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見“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中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云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征,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像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這幾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時一事,而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并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