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水的詩句
贊美水的詩句
中國最早詩句為律詩結構,格律要求嚴格,比如先秦時期詩一般每句四言律詩,見于《詩經》。后發展為五言或七言律詩,見于唐詩。下面是贊美水詩句,請參考!
宋元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后,詩句內容逐漸擴充和演繹,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后期,詩句演變成沒有字數限制自由體詩歌。
贊美水詩句
1、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
2、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3、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詞三首》
4、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5、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
6、山長水闊知何處。——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7、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終南別業》
8、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9、人生長恨水長東。——元好問《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
10、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其一》
1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12、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13、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暮江吟》
14、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15、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杜牧《金谷園》
16、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17、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18、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19、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20、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21、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斷句》關于水詩句
22、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
23、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24、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金陵五題·石頭城》
2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6、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27、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28、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沈何處問。——歐陽修《玉樓春·別后不知君遠近》
29、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溫庭筠《夢江南·千萬恨》
30、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春日》
31、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王維《畫》
32、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杜甫《曲江二首》
33、流水落花春去,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34、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李白《長相思·其一》
35、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36、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馮延巳《謁金門·風乍起》
37、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38、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39、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40、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
4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
42、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
43、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44、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蘇軾《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45、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46、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47、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48、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李煜《烏夜啼·昨夜風兼雨》
49、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山抹微云》
50、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云露月光。——張仲素《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長》
51、夢入江南煙水路。——晏幾道《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
52、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53、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
54、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辛棄疾《生查子·獨游雨巖》
55、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蘇軾《蝶戀花·春景》
56、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李白《送友人》
57、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58、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陳與義《登岳陽樓》
59、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60、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
61、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許渾《謝亭送別》
62、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63、玄都觀里桃千樹,花落水空流。——元好問《人月圓·玄都觀里桃千樹》
64、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張旭《桃花溪》
65、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
66、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67、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雷震《村晚》
68、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二》
69、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杜甫《客至》
70、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于易水送人》
71、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
72、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歐陽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畫船》
73、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74、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蘇軾《江神子·江景》
75、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
76、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77、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白樸《天凈沙·秋》
78、鴻雁在云魚在水。——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
79、新妝竟與畫圖爭,知是昭陽第幾名?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馮小青《怨》
80、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81、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張養浩《水仙子·詠江南》
82、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劉禹錫《秋詞二首》
83、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劉昚虛《闕題》
84、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85、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86、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
87、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魚玄機《江陵愁望寄子安》
88、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
89、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柳宗元《漁翁》
90、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
91、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92、西湖春色歸,春水綠於染。——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93、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戰爭以前中國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后,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詩經》到南北朝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后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于格律聲韻之分。
古詩分類
中國古代詩歌體式繁多,在古詩分類和叫法上眾說紛紜。尤其是對于樂府、古風、歌行體三類詩,更易混淆。因為,從形式上看,樂府體與古風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與歌行體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是,從古代以來,人們比較一致地承認它們在表達內容、手法、風格特色區別,對它們有約定俗成稱呼。
人教版八年級(下)在《詩五首》“研討與練習”二題中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言流利,格調奔。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說說這兩首詩異同。”又九年級(上)知識短文《怎樣讀書》中說:“杜甫《石壕吏》格律較寬,叫古風……”
這里叫法,不符合習慣。人們習慣上杜甫《茅屋》一詩叫做“七言古體詩”,而把岑參《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體”,編者明顯看到兩詩“異”,所以出這樣問題。而杜甫《三吏》《三別》雖然在形式上與“古風”同為五言,但習慣上人們把《石壕吏》叫做“新樂府”,而不叫“古風”。為說清這個問題,需要對中國古代詩歌體式作一簡要回顧。
至漢代,出現專門負責搜集各種詩歌、民歌機構“樂府”,它所搜集最有影響是民間詩歌,這就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漢樂府民歌”。它最大特點是現實性強,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為主。如教材八年級(上)中《長歌行》及高中課本中《飲馬長城窟行》《十五從軍征》等,即是“正宗”“漢府”。漢樂府民歌內容體式影響當時及后世文人詩歌創作,至東漢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詩成熟《古詩十九首》出現,其中吸收樂府民歌許多特點,這對古詩體式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及唐代,漢樂府發展衍變形成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文人以模擬為創作“古題樂府”(叫“舊題樂府”),它借用“漢樂府”題目,寫新內容,猶如“舊瓶裝新酒”,如曹《步出夏門行》((七上)、楊炯《軍行》、李賀《雁門太守行》(九下)、李白《蜀道難》《將進酒》(高中)等。這些詩歌特點是雖沿用漢樂府題目,但寫內容是新不過與原題有一定聯系,如“從軍行”與軍事有關,“雁門太守行”與邊塞有關。文人模擬樂府在內容上從漢樂府敘事為主轉變為以抒情為主;在形式、手法上,則借鑒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文人色彩,提高藝術品位。“古題樂府”有五言18首)等。樂府詩可以歌唱,而七言樂府體主要是以吟誦為主,在內容篇幅上,一般比較長,吟誦時如云流水,一氣而下。它可以自由轉換腳來極盡內容多變、結構轉折、氣勢壯闊、感情跌宕多姿之妙,這種詩體適宜于承載較大思想內容、抒發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樂府通俗明快特點,又以文人抒情言志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為主,間有雜言,文采飛揚,讀來抑揚頓挫,所以人們又稱之為“歌行”。 我國最早詩體是四言“詩經體”,接著出現以屈原《離騷》為代表“楚辭體”(叫“騷體詩”),后者用連詞“之”和語氣助詞“兮”將句式變長,如“帝高陽之苗裔兮”(《離騷》)、“操吳戈兮披犀甲”(《國殤》),這為后來五、七言詩提供先例。因此,《詩經》與《楚辭》成為中國詩歌之源。
另一種則主要是借鑒“漢樂府”敘事為主、反映現實內容特點和淺顯平易通俗表達特點,用它來反映當時社會現實,以引起人們對社會關注。它并不再借用“漢樂府”原有題目,而是根據反映事件不同內容而命名,所謂“即事命篇,無復依傍”。唐朝杜甫關心國事,用筆反映“安史之亂”前后社會現實,寫許多這樣詩,如《兵車行》(高中)專寫唐王朝窮兵黷武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寫“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痛苦等。這些詩,主要是在實質上繼承“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傳統,形式上與五言古體詩無異。稍后元結、顧況等詩人寫過這樣詩。至中唐時,白居易、元稹等現實主義詩人為挽救當時國家衰落,用詩歌反映社會現實弊端,以引起統治者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結這些詩歌形式,并之于“新樂府”稱號,發起“新樂府運動”。他們自己寫不少“新樂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觀刈麥》(九上)、《賣炭翁》《新豐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敘事性強、平易通俗“新樂府體”。《竹林答問》中說:“古詩、樂府之分,自漢、魏已然。樂府音節不傳,唐人每借舊題自標新義。至少陵,并不襲舊題,如《三吏》《三別》等詩,乃真樂府。”(《清詩話續編》22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新樂府詩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