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 詩句
悲秋 詩句
悲秋作品承載了古代詩人乃至一個民族的感傷世界。也是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
悲秋的詩句
1、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錢起<題蘇公林亭>
2、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3、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蘇軾<贈劉景文>
4、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悲秋的詩句。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柳永<八聲甘州>
5、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
6、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悲秋的詩句。柳永<雨霖鈴>
7、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李白<贈廬司戶>
8、蕭遠樹流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寇準<書河上亭壁>
9、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王績<野望>
10、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聲甘州>
11、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12、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秦觀<浣溪沙>
13、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14、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李瓊<浣溪沙>
15、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張炎<清平樂>
16、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17、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18、落時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辛棄疾<昭君怨>
19、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20、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1、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22、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摟。柳永<八聲甘州>
23、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24、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25、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悲秋”的簡析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悲與秋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代詩人們每每將悲情愁緒與草木搖落,萬物凋零的秋景聯系在一起,以蕭瑟的清秋意象傳達所感的人生的愁煩,生命的憂患,人稱“悲秋”作品。
“悲秋”始于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九辯》)。作品中,詩人將登山臨水的.送別之情,羈旅孤苦的寂寞之心,貧士失意的憂憤之怨,以及時光匆匆,生命將盡的惶恐等種種人生悲情通過葉落草枯,山川寂寞,大雁南翔,蟋蟀悲泣的清秋意象。出神入化地傳達出來,開創了“悲秋”先河。明人胡應麟稱《九辯》為“皆千古言秋之祖,六代.唐人詩賦,糜不自此出者”①日本學者小尾郊一也指出“悲秋觀念,實際上始于《九辯》。而且從《九辯》以后,悲秋的季節感開始被頻頻利用”。②自宋玉以后,悲秋“原型”被歷代詩人廣泛接受和普遍傳唱。從漢武帝《秋風辭》感慨人生短暫,到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寫年老多病,故園難回的悲涼;從曹丕“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抒思婦之怨,到馬致遠《天凈沙.秋思》表達羈旅無涯,游子之痛,產生了數不勝數的悲秋作品。歷代詩人們總是將自己感悟的人生千愁百緒表征為“草木搖落而變衰”的秋的意象,將悲與秋兩種性質相異,形態相遠的存在緊緊聯系、熨貼在一起,形成了秋必含悲,悲必言于秋的詩學模式,成為古代文學史上獨特的“悲秋”景觀。
對于“悲秋”需要回答的是,作為一種物候現象,秋何以生悲?秋之悲何以感動人心,被千古傳唱?解讀悲秋,就是探究其中包含的文化的詩學的原因。從而去領略古代詩人乃至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感傷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