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范仲淹的詩詞(共315首)

    范仲淹簡介

    范仲淹頭像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61 《留題常熟頂山僧居》 宋·范仲淹

    平湖數百里,隱然一山起。
    中有白龍泉,可洗人間耳。
    吾師仁智心,愛茲山水音。
    結茅三十年,不道日月深。
    笑我名未已,來問無端理。
    卻指嶺邊云,斯焉贈君子。

    62 《寄西湖林處士》 宋·范仲淹

    蕭索繞家云,清歌獨隱淪。
    巢由不愿仕,堯舜豈遺人。
    一水無涯靜,群峰滿眼春。
    何當伴閑逸,嘗酒過諸鄰。

    63 《和楊畋孤琴詠》 宋·范仲淹

    愛此千年器,如見古人面。
    欲彈換朱絲,明月當秋漢。
    我愿宮商弦,相應聲無間。
    自然召南風,莫起孤琴嘆。

    64 《和沈書記同訪林處士》 宋·范仲淹

    山中宰相下崖扃,靜接游人笑傲行。
    碧嶂淺深驕晚翠,白云舒卷看春晴。
    煙潭共愛魚方樂,樵爨誰欺雁不鳴。
    莫道隱君同德少,樽前長揖圣賢清。

    65 《和人游嵩山十二題其一·公路澗》 宋·范仲淹

    嵩高發靈源,北望洛陽注。
    清流引河漢,白氣橫云霧。
    英雄惜此地,百萬曾相距。
    近代無戰爭,常人自來去。

    66 《和人游嵩山十二題其十二·中峰》 宋·范仲淹

    嵩高最高處,逸客偶登臨。
    回看日月影,正得天地心。
    念此非常游,千載一披襟。

    67 《和人游嵩山十二題其六·玉女搗衣石》 宋·范仲淹

    但見巖前砧,誰聞月下杵。
    金文與鐵色,璨璨知千古。
    試問搗衣仙,何如補天女。

    68 《過馀杭白塔寺》 宋·范仲淹

    登臨江上寺,遷客特依依。
    遠水欲無際,孤舟曾未歸。
    亂峰藏好處,幽鷺得閑飛。
    多少天真趣,遙心結翠微。

    69 《贈葉少卿》 宋·范仲淹

    退也天之道,東南事了人。
    風波拋舊路,花月伴閑身。
    湖外扁舟遠,門中駟馬新。
    心從今日泰,家似昔時貧。

    70 《贈攀秀才》 宋·范仲淹

    五代支雷屯,九野皆龍戰。
    開國如棋枰,皇極何由建。
    太祖乘天飛,大發光華旦。
    攀公江表來,經綸還如電。

    71 《贈茅山張道者》 宋·范仲淹

    有客平生愛白云,無端年老尚紅塵。
    祇應金簡名猶在,得見仙巖種玉人。

    72 《贈方秀才》 宋·范仲淹

    高尚繼先君,巖居與俗分。
    有泉皆漱石,無地不生云。
    鄰里多垂釣,兒孫半屬文。
    幽蘭在深處,終日自清芬。

    73 《越上聞子規》 宋·范仲淹

    夜入翠煙啼,畫尋芳樹飛。
    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74 《與張燾太博行忻代間因話江山作》 宋·范仲淹

    數年風土塞門行,說著江山意暫清。
    求取罷兵南國去,滿樓蒼翠是平生。

    75 《詠蚊》 宋·范仲淹

    飽去櫻桃重,饑來柳絮輕。
    但知離此去,不用問前程。

    76 《詠史五首其三·夏后氏》 宋·范仲淹

    景命還將伯益傳,九川功大若為遷。
    謳歌終在吾君子,豈是當時不讓賢。

    77 《鸚鵡》 宋·范仲淹

    堂上每云云,金籠久受恩。
    思山誠有意,對主忍無言。
    性比孤鸞潔,聲殊百舌繁。
    云林如一去,應喜謝朱門。

    78 《移丹陽郡先游茅山作》 宋·范仲淹

    丹陽太守意何如,先謁茅卿始下車。
    展節事君三黜后,收心奉道五旬初。
    偶尋靈草逢芝圃,欲叩真關借玉書。
    不更從人問通塞,天教吏隱接山居。

    79 《依韻和襄陽王源叔龍圖見寄》 宋·范仲淹

    高車赴南峴,敝郊主東道。
    風采喜一見,布素情相好。
    屈指四十秋,于今歲寒保。
    我起為君壽,善頌復善禱。

    80 《依韻和魏介之同游玉仙壇》 宋·范仲淹

    云壇共上百神清,碧塢紅霞相照明。
    幽草欲迷丹井處,亂峰依舊白云生。
    亭亭翠纛高杉矗,險險狂雷落石轟。
    待得九霄鸞鶴馭,玉書應改地仙名。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