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鸞聲的詩詞(756首)

    721 《鳳仙》 宋·王镃

    鳳簫聲斷彩鸞來,弄玉仙游竟不回。
    英氣至今留世上,年年化作此花開。

    722 《題丁御史同年墨竹走筆長句》 明·李東陽

    浙江之東縣新昌,乃在千巖萬壑之中央。
    側身重足恐無路,五步一澗十步岡。
    君家茅堂此卜筑,白石叢抱青璟勣。
    西接林薄南通塘,低者出地高出墻。

    723 《七夕對雨》 宋·艾性夫

    門無轍跡草偏青,屋帶秋山意轉清。
    打夢易驚棋雹響,載愁不去酒船輕。
    幸無簾幕妨云影,尚欠芭蕉贈雨聲。
    欲送星鸞過橋去,夜深河漢未分明。

    724 《書省即事》 宋·孔武仲

    恩旨讎書到午休,笑談連手得優游。
    窗聲漸漸回修竹,庭實鮮鮮亸石榴。
    風色洗清天畔闕,鼓聲遙轉日邊樓。
    群仙暫駕飛鸞去,從此蓬山更少留。

    725 《書息于林下》 宋·孔武仲

    大暑涉長川,前山后山深。
    忽逢輪囷木,投得數畝陰。
    仆夫六七人,臥起且呻吟。
    念爾亦太勞,獨佚我何心。

    726 《送畢公叔使河北》 宋·孔武仲

    東觀久寂寥,君王念多士。
    鸞鳳望青云,聯翩羽翰起。
    英英畢公叔,聲價動天子。
    劇談時利害,如瀉九江水。

    727 《送范道卿赴省試》 宋·晁公溯

    君之先世真文雄,異時奏賦蓬萊宮。
    誰傳副墨過沙漠,至今猶稱長嘯公。
    芝蘭不乏后來秀,謂將褎然為舉首。
    至音澹泊識者寡,遂令聲名落盧后。

    728 《聞范道卿將赴試成都作此勉之》 宋·晁公溯

    長來故倦游,車轍環天下。
    艱難不吾容,虎兕適曠野。
    世方臥積薪,敢獨怨飄瓦。
    久荒小山桂,幾葬蒲圃槚。

    729 《飲兵廚羔羊酒》 宋·晁公溯

    沙晴草軟羔羊肥,玉肪與酒還相宜。
    鸞刀薦味下曲蘗,釀久骨醉凝浮脂。
    朝來清香發甕面,起視綠漲微生漪。
    入杯無聲瀉重碧,僅得一醉夫何為。
    君不見先王作誥已刺譏,捂為為此尤可悲。

    730 《與鮮于茶干》 宋·晁公溯

    吾猶蠹書魚,豈能味斯文。
    但以性所嗜,頗與黃卷親。
    喜聞天下言,孝章有大名。
    茍得從其游,亦足慰此生。

    731 《挽主簿吳寧侯三首》 宋·陳棣

    德行追前輩,聲華擅一鄉。
    游心終藝圃,得雋屢文場。
    小試棲鸞政,連飛薦鶚章。
    傷嗟臺閣地,不許暫翱翔。

    732 《和林堂長韻》 宋·陳宓

    山齋盡日激清湍,未許人間俗客看。
    搗藥暇時來舞鶴,誦書聲里答鳴鸞。
    千年正統源流遠,三圣遺書簡牘殘。
    顧我何年陪講席,未應劍水舊盟寒。

    733 《上潘舍人》 宋·陳宓

    淛水人如大雅詩,唯君出句最能奇。
    騰聲直欲驂鸞鶴,赤子猶思縛虎羆。
    覽卷幾年如舊識,忘年今日辱新知。
    漳濱尚許陪尊俎,想像梅花是玉姿。

    734 《烈女秋》 宋·陳普

    一盞殘燈對影居,鳳飛西去彩鸞孤。
    毀身令女生全節,沉水齊姜死守符。
    月色半簾間翡翠,蛩聲孤枕冷珊瑚。
    柏舟歌罷塵埋鏡,淅瀝秋聲在竹梧。

    735 《詠史下·王荊公》 宋·陳普

    兩鳥相酬聲沸天,治平重新一啼鵑。
    鴛鸞鷗鷺無棲處,緘口于今三百年。

    736 《詠史上·季札》 宋·陳普

    鸞鷟無聲皇極差,消磨人物百千家。
    姑蘇無限騷人楚,不罪延陵罪浣沙。

    737 《送趙國呈赴壇》 宋·陳文蔚

    未成花柳種成堤,早有先聲到浙西。
    待得已書馴雉績,不妨隱訪舊鸞棲。
    堂前風入琴三弄,江上春歸雨一犂。
    莫道催科能樣急,也分一念到群黎。

    738 《讀孟君復贈岳仲遠詩勉賦呈二公子》 宋·方回

    維岳兵穆王,復讎議不合。
    老檜賣中原,神龍困蟻{左口右替}。
    維孟忠襄公,緩兵策弗納。
    清之三京師,萬眾死者{三十集中}。

    739 《閩中鄭君炎南仲兩魁鄉賦比自霅教為昌化簿》 宋·方回

    三山鵠袍十萬眾,兩紀知名鄭南仲。
    妙年官賦甲秋闈,一發輒中仍再中。
    豈知天地大變革,原夫八韻竟無用。
    雖然改爾亦得力,斗南斗北聲價哄。

    740 《題觀妙軒》 宋·方回

    前身恐是靖廬公,手擘崔嵬棟此宮。
    拔地三三屏特起,藏天六六洞潛通。
    淵明山氣忘言外,太白秋聲靜坐中。
    一洗丹玄童子眼,待看鸞鶴下晴空。

    * 關于鸞聲的詩詞 描寫鸞聲的詩詞 帶有鸞聲的詩詞 包含鸞聲的古詩詞(756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