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魚眼的詩詞(779首)

    81 《摸魚兒·望關河》 宋·蘇泂

    望關河、試窮遙眼,新愁似絲千縷。
    劉郎豪氣今何在,應是九疑三楚。
    堪恨處。
    便拚得、一生寂寞長羈旅。

    82 《章釣仙吹鐵笛善醫眼與齒相說法尤高》 宋·姚勉

    穿云裂石笛聲秋,興在江湖一釣舟。
    貫柳無魚囊有藥,直鉤應是太公鉤。

    83 《章釣仙吹鐵笛善醫眼與齒相說法尤高》 宋·姚勉

    嚴于治齒要如軍,治眼當如愛護民。
    此術盡堪為世用,釣魚船上豈無人。

    84 《摸魚子·買陂塘旋載楊柳》 元·許有壬

    買陂塘旋載楊柳,田園忙勝官務。
    放魚種藕常無暇,移竹又當新雨。
    由近渚。
    駕一葉扁舟,時復還吾嶼。

    85 《摸魚子·買陂塘旋載楊柳》 元·許有壬

    買陂塘旋載楊柳,眼中已辦歸務。
    柳成修干蓮成實,均沐老天恩雨。
    憐小渚。
    敢氣象侵陵,海上神仙嶼。

    86 《摸魚子 賦玉簪,用明初韻》 元·許有壬

    笑人間袞*何物,此花良貴天與。
    倚闌瘦立亭亭玉,刻畫一生清苦。
    人有語。
    道不出藍田,豈是真才具。

    87 《摸魚子 賦玉簪,用明初韻》 元·許有壬

    笑人間袞*何物,此花良貴天與。
    倚闌瘦立亭亭玉,刻畫一生清苦。
    人有語。
    道不出藍田,豈是真才具。

    88 《摸魚兒·嘆骷髏》 元·王哲

    嘆骷髏、臥斯荒野。
    伶仃白骨瀟灑。
    不知何處游蕩子,難辨女男真假。
    拋棄也。

    89 《送王和甄竇公瑞歸魚洞》 宋·晁公溯

    壁掛凝塵榻,苔生嘯月樓。
    喜聞佳客至,能為故人留。
    雨積山川暝,風傳鼓角秋。
    沙邊晚相別,留眼送歸舟。

    90 《徐子蒼自金陵遣詩來用韻送魚臘》 宋·陳杰

    寄詩曾自日邊郵,眼底江楓幾換秋。
    頗憶故人當富貴,又傳新句寫窮愁。
    人生不會長彈鋏,心事何知各倚樓。
    閒把武昌魚送似,試參風味帝王州。

    91 《魚亭再賦》 宋·方回

    山好如斯極,吾歸亦可遲。
    人間如吟者,馬上細看之。
    莫訝回頭數,端能具眼誰。
    不隨時事改,三嘆紫微詩。

    92 《魚亭驛》 宋·方回

    黟縣魚亭驛,東萊閣老詩。
    雨晴云氣斂,峰古石形奇,老眼經題獎,高風費詠思。
    只慚無密竹,不似紹興時。

    93 《為行可維那題子陵釣魚》 宋·釋紹曇

    七里灘頭古木陰,眼空寰海老垂綸。
    無端釣得劉文叔,卻把羊裘污欲塵。

    94 《魚歸贊》 宋·釋心月

    左提魚籃,右搴衣袂。
    浩浩塵中,一聲活底。
    傾國傾城眼豁開,早已白云千萬里。

    95 《魚籃婦贊二首》 宋·釋祖欽

    行步輕盈,梳裝濟楚。
    示大慈悲,救眾生苦。
    智眼堪憐盡不明,只道籃中賣錦鱗。

    96 《病眼》 宋·王洋

    寄身雖閑念未除,敵念賴有前賢書。
    如何昏花接旬月,古史散落經耘鋤。
    我知稟賦分量淺,費出稍泰尋空虛。
    衣服飲食悉若此,耳目形體應相如。

    97 《饋蝦臘彎魚乾于端叔》 宋·袁說友

    東西萬里苦相望,海物時來自故鄉。
    兩眼尚能驅水族,一彎猶解詫丁香。
    莫孤念遠勤將意,且欲均甘未敢嘗。
    有詔知君便歸去,古人驛寄愿頻將。

    98 《猛虎行》 唐·李白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腸斷非關隴頭水,淚下不為雍門琴。
    旌旗繽紛兩河道,戰鼓驚山欲傾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馬翻銜洛陽草。

    樂府憂國憂民

    99 《相和歌辭·善哉行》 唐·齊己

    大鵬刷翮謝溟渤,青云萬層高突出。
    下視秋濤空渺彌,舊處魚龍皆細物。
    人生在世何容易,眼濁心昏信生死。
    愿除嗜欲待身輕,攜手同尋列仙事。

    100 《雜曲歌辭·長安少年行十首》 唐·李廓

    金紫少年郎,繞街鞍馬光。
    身從左中尉,官屬右春坊。
    刬戴揚州帽,重熏異國香。
    垂鞭踏青草,來去杏園芳。

    抒情

    * 關于魚眼的詩詞 描寫魚眼的詩詞 帶有魚眼的詩詞 包含魚眼的古詩詞(779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