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風磨的詩詞(1013首)

    901 《招竹元珍賞江洲新茶》 宋·孔武仲

    我生世味薄,所好唯真茶。
    江南隔浮云,廬岳望苦賒。
    煎烹逐風士,白水和脂麻。
    有客自遠至,開緘得新芽。

    902 《簿書》 宋·晁公溯

    楊梢飛雪滿城風,暖日催花爛熳紅。
    詩興消磨渾欲盡,一春心事簿書中。

    903 《宇文叔介逆婦歸過通義為置酒遠景樓餞之》 宋·晁公溯

    夜雨洗綠野,平池磨青銅。
    共登百尺樓,遂享萬里風。
    遠自木末來,大音中笙鏞。
    盛夏安得此,正是飛廉慵。

    904 《涪川寄蒲舜美桐煙墨來試之良佳因成長句》 宋·晁公溯

    西風吹林秋日白,修桐葉雕霣寒碧。
    霜余結實鳳不至,野人取之出膏液。
    山中老翁頗喜事,買膏燃光歸照室。
    旋收輕煤下玉杵,陰房掩翳煙不出。

    905 《病酒》 宋·晁公溯

    遣愁自笑筆無功,醉覺花梢入眼紅。
    本擬消磨付杯勺,不堪中酒過春風。

    906 《敘趙守備學釋菜會馂》 宋·陳淳

    嘉定四年日在房,趙侯來守南清漳。
    下車百事所未遑,先務化原修泮宮。
    發帑市材鳩眾工,改偏易陋規模洪。
    大門復舊正當陽,直挹名第真仙峰。

    907 《讀書有感》 宋·陳普

    弄舌儀秦久厭看,無言混沌自安間。
    人心何日無堯舜,道學終天有孔顏。
    五鬼不磨吾道義,二秦長是此江山。
    窗前宿草根長在,萬古春風去復還。

    908 《純父家池雙頭蓮》 宋·陳普

    天地化育工,兩致一為要。
    對待管流行,并起非橫矯。
    亭亭南北樞,赫赫東西曜。
    仁義與誠明,彼此相契約。

    909 《范睢蔡澤》 宋·陳普

    戰國諸公敝一言,磨喉礪舌亂乾坤。
    儀秦已作風霆過,范蔡方為河海翻。
    榮耀須臾空自喜,真淳毫發了無存。
    但憐三代遺孩稚,流血成河暗本原。

    910 《勸考亭收文公書兼聚書》 宋·陳普

    孟氏繼孔徂,鳳鳥竟寂寞。
    千年性命傳,造化欲廢閣。
    生人無所之,死者之不可作。
    人心萬山隔,治統千大落。

    911 《右溪道中偶作》 宋·陳文蔚

    自從天地開辟來,溪水清駛山崔嵬。
    山高水清亦奇觀,怪問胡不生人材。
    人材本作世間用,樸仆支傾作梁棟。
    不然空冒一時名,過眼空花已如夢。

    912 《廬山雜詠·天池》 宋·陳文蔚

    朝登天池峰,暮酌天池水。
    一枕僧榻清,鐘磬半空里。
    平生此名山,籍籍滿吾耳。
    乘興作遠游,杖策自不已。

    913 《又作散愁》 宋·戴表元

    說窮不人信,欲說更何為。
    日永書腸覺,霜濃病骨知。
    □家兵潰后,交絕廩空時。
    頭白風塵境,消磨尚有詩。

    914 《送夏肯父赴補》 宋·杜范

    之子問行李,策足游上都。
    晚風吹客袂,話別聊躊躇。
    朝家渴多士,璧水來英儒。
    子志橫四海,亦復隨群趨。

    915 《次韻恢大山擬古三首》 宋·方回

    六度莫先慧,三風尤惡頑。
    此心朗如鏡,磨盡青銅斑。
    微利毫發計,虛名分寸攀。
    朝市多此人,平地劍門關。
    老夫一丘壑,轍跡無往還。
    彼哉峴山泣,況乃泣牛山。

    916 《送孫君文還桐廬二首》 宋·方回

    談笑丁年取甲科,一官潦倒鬢今皤。
    飛騰尚覺聲名在,枯杭其如骨相何。
    舌鼓風雷無與敵,胸吞海岳未為多。
    向來一紀桐江上,殊欠先生共切磨。

    917 《秀山霜晴晚眺與趙賓暘黃惟月聯句》 宋·方回

    一峰何崢嶸,萬象翻匍匐。
    心包元氣并,影立太空獨。
    遙瞻極乾端,俯瞰際坤軸。
    飄飄凌云身,杳杳送鴻目。

    918 《三月初五日同諸友自城南游水西書事》 宋·方回

    步出城南門,衣袂飄和風。
    風中有花香,不問紫與紅。
    萬山似無罅,一水能自通。
    插云石色古,噴雪灘聲雄。

    919 《題會真道堂》 宋·方回

    八客一道士,臨風舉茗盞。
    孔老業不同,同具看山眼。
    其六惟坤珍,三實吳楚產。
    稟氣殊東西,粹美無可柬。

    920 《贈壽昌墨客葉實甫》 宋·方回

    古人削竹以為筆,木板為方竹為策。
    其字科斗或鳥跡,或篆或籀煤傅漆。
    未有今人所謂墨,晉發汲冢尚可識。
    地中間獲鐘鼎刻,文為之具未為極。

    * 關于風磨的詩詞 描寫風磨的詩詞 帶有風磨的詩詞 包含風磨的古詩詞(1013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