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顆子的詩詞(160首)

    21 《讀醫士王立方瘦老子傳求歌賦此》 明·謝常

    瘦老子,吳門生,雙瞳碧焰骨有棱,形臞力弱須杖行。
    草堂臥病留不得,聲名早動金門客。
    走書遠至闔閭城,起躡芒屨強匍匐。
    春風放舟東海邊,相知喜遇王侯賢。

    22 《嘉熙己亥大旱荒庚子夏麥熟》 宋·戴復古

    積雨喜新霽,山禽亦好音。
    白云開曠野,紅日照高林。
    歉歲地惜寶,惠民天用心。
    君看大麥熟,顆顆是黃金。

    23 《子虡當以十月離淝上喜而有作》 宋·陸游

    十月霜侵客子衣,片帆計已發淮淝。
    山林獨往我何敢?州縣徒勞兒未非。
    傳舍方寒索調護,里門終日待來歸。
    解裝且共燈前語,萬事真當付一欷。

    24 《子虡調官行在寓{左飠右茲}團巷,初冬遽寒甚》 宋·陸游

    歲晚江湖行路難,一樽何日共開顏?
    汝方僵臥{左飠右茲}團巷,我亦饑吟飯顆山。

    25 《十月四日,同子文,克信,子潛,子直,材翁》 宋·楊萬里

    誠齋老子不柰靜,偶拄烏藤出苔徑。
    獨游無伴卻成愁,群從同行還起興。
    每過一家添一人,須臾保社如煙云。
    褰裳涉溪溪水淺,著屨度橋橋柱新。

    26 《四月八日嘗新荔子》 宋·楊萬里

    一點臙脂染蔕旁,忽然紅遍綠衣裳。
    紫瓊骨骼丁香瘦,白雪肌膚午暑涼。
    掌上冰丸那忍觸,樽前風味獨難忘。
    老饕要啖三百顆,卻怕甘寒凍斷腸。

    27 《薌林五十詠·柑子園》 宋·楊萬里

    秋顆酣天酒,春花噀國香。
    薌林親手種,中有洞庭霜。

    28 《謝檀敦信送柑子》 宋·黃庭堅

    色深林表風霜下,香著尊前指爪間。
    書後合題三百顆,頻隨驛使未應慳。

    29 《依韻和永叔子履冬夕小齋聯句見寄》 宋·梅堯臣

    遙知夜相過,對語冷無火。
    險辭斗尖奇,凍地抽筍笴。
    唫成欲寄誰,談極唯思我。
    學術窮後先,文字少許可。

    30 《溫陵太守趙右司惠詩求荔子適大風雨掃盡輒和》 宋·劉克莊

    端明仙去譜猶存,珍重君侯拂蘚痕。
    法石白雖無一顆,太倉紅已飽千村。

    31 《表弟方時父寄荔子名草堂紅若欲與吾家玉堂紅》 宋·劉克莊

    忽有尺書來委巷,斷無半顆奉權門。
    且為錦荔支聯句,不記金蓮燭代言。
    頗羨彩毫摛老作,未應丹實減初元。
    明年倍熟平分吃,暢殺茲溪與后村。

    32 《李卿月子西記予七十七歲之顏求贊》 宋·周必大

    太白天才丐后人,有時佳句似陰鏗。
    我無飯顆哦詩苦,枉被渠嘲太瘦生。

    33 《嶺南荔枝不可寄遠龍眼新熟輒以五日顆奉晦叔》 宋·張栻

    荔子如今尚典刑,秋林圓實著嘉名。
    雖無赪玉南風面,卻耐筠籠千里行。

    34 《公曄以北山荔子見寄因念昔游慨然懷歸戲成》 宋·李彌遜

    筠籠百里故人情,多病文園眼倍醒。
    未放茶甌三百顆,夢魂先過小長汀。

    35 《次韻戴帥初覓茶子二首》 宋·陳著

    新詩著意不曾疏,苦覓茶栽勝索租。
    搜送堅霜千碧顆,難酬五十斛明珠。

    36 《仙鄉子》 元·侯善淵

    獨坐看黃庭。
    始覺身心內外明。
    瑩靜不交塵事惱,心澄。
    固養靈源徹底清。
    輕泛雪花烹。
    寰宇空浮瑞*生。
    云綻霜天明月照,相迎。
    一顆靈砂

    37 《謝豈庵餉澄粉圓子》 宋·張镃

    老蚌嘗聞生合浦,射彩飛芒互吞吐。
    都緣晝夜兩跳丸,縈繞須彌照寰宇。
    金鴉遠逐銀蟾蜍,傳孕億萬皆成珠。
    荒寒海際人罕見,第取服用充珍娛。

    38 《鮮于東之晉伯之子贈詩次韻》 宋·晁公溯

    資州太守知衰懶,日日倒床惟睡濃。
    走送甘鮮三百顆,似君風味喜相逢。

    39 《啗荔子戲作》 宋·晁公溯

    已覺香皮腥染乾,漸憂熟顆鳥銜殘。
    高攀上帝經云朵,笑撮仙人白玉丹。

    40 《贈方童子》 宋·方回

    我年五十九,門弧子垂左。
    我今年七十,見子雙髻鬌。
    腹僅椰子大,貯書一何夥。
    疾讀建瓴水,響應炙車輠。

    * 關于顆子的詩詞 描寫顆子的詩詞 帶有顆子的詩詞 包含顆子的古詩詞(160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