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韻士的詩詞(362首)

    201 《次韻李士舉丈除夕》 宋·王灼

    暗燈延鼠輩,殘漏付雞人。
    柏酒浮三酌,蔬盤薦五辛。
    凍吟多累句,孤坐絕來賓。
    鏡里絲絲發,平時六十春。

    202 《次韻李士舉丈除夕》 宋·王灼

    藜杖初防老,桃符又換新。
    驚回潼水夢,喜見義城春。
    浪走何為者,流光豈貸人。
    翻思大儺氏,闊步過天津。

    203 《次韻李士舉丈感春》 宋·王灼

    四時平分春大好,春雖強半未甘老。
    輕車矮馬恣搜尋,始信天工為春巧。
    中園層層亂風花,長路青青被煙草。
    詎知陽熙變陰慘,頓令光事成憂悄。

    204 《次韻譚彥成學士早春五首》 宋·李彌遜

    花蕾催紅欲轉鶯,新愁偏傍鬢毛生。
    猶憐信子能賒酒,爛醉春盤碧澗羹。

    205 《次韻譚彥成學士早春五首》 宋·李彌遜

    幽棲不寄絕交書,車馬從喧賣酒壚。
    臥轉午陰春睡足,卻尋峰樹數花須。

    206 《次韻譚彥成學士早春五首》 宋·李彌遜

    十二樓臺白玉成,云車翻日上觚棱。
    太平何許同民樂,天闕雙龍護一燈。

    207 《次韻譚彥成學士早春五首》 宋·李彌遜

    渺渺家山水四涯,秋風僧憶醉黃華。
    馬頭不識南塘路,又看感陽二月花。

    208 《次韻譚彥成學士早春五首》 宋·李彌遜

    風絮縈寒晝擁爐,枝頭猶得暗香馀。
    折來不擬供尊俎,靜對悠然一榻書。

    209 《次韻陸虞仲學士涂中詠雪二首》 宋·李彌遜

    可笑無氈老鄭虔,甘寒忍喜詠豐年。
    飛花穿樹春疑早,秀麥分岐瑞有先。
    白玉樓成迷萬井,青云路繞認雙川。
    輕縑窘幅終難狀,卻借騷人好句傳。

    210 《次韻陸虞仲學士涂中詠雪二首》 宋·李彌遜

    歲行去似客程兼,詩債新隨雪陣添。
    唱絕郢人夸潔白,舞低趙女斬輕纖。
    寒威瑩骨勝三沐,爽氣薰心解六黏,險語賡酬難自勉,旋乾吟筆盡更簽。

    211 《次韻劉寬夫題學士進此庵》 宋·李彌遜

    道人清凈觀,夢幻閱諸有。
    成心自得師,率世方結友。
    默如彼上人,語合亡是叟。
    問焉一得三,疑者十居九。

    212 《次韻學士兄春日謾成》 宋·李彌遜

    飄泊悲生事,人情翻手云,習閑真似懶,補拙謾知勤。
    老作漁樵計,夢觀鐘鼎動。
    成虧皆一戲,不復問斯文。

    213 《次韻學士兄富陽道中》 宋·李彌遜

    長江送客靜波瀾,路入回溪第一灣。
    石瀨橫陳潮力減,風檣陡轉櫓聲閑。
    驅除方寸無窮事,領略平生未識山。
    自笑疏慵似中散,政宜托落水云間。

    214 《次韻學士兄桐廬道中》 宋·李彌遜

    溪水抱山曲,輕舟趁落霞。
    煙塵多戰壘,冠蓋半浮家。
    紫塞空歸翼,黃河絕去槎。
    從誰論此事,心折莫云賒。

    215 《筠莊亭軒皆以筠名學士兄有詩次韻》 宋·李彌遜

    種竹營巢老自如,渭川端不羨商於。
    松行外護遮凡木,蓮葉平鋪覆斷渠。
    我輩方宜置丘壑,此君可共樂琴書。
    軒亭處處成清必,足了一生寧愿馀。

    216 《次韻翁士特題行閑軒》 宋·李彌遜

    寒音珊珊落回溪,修竹似與長風期。
    虛聲帆影住來地,幽絕自有閑人知。

    217 《次韻學士兄發毗陵之作》 宋·李彌遜

    頻年走離亂,忙若落落景。
    浮家去復還,生理紛不整。
    有身著無處,遇事到輒屏。
    冥然如醉心,閱歲良未醒。

    218 《次韻學士兄偶成》 宋·李彌遜

    炎涼豈天意,四序自乘除。
    畏暑漸退舍,雄風時引裾。
    據鞍慚類馬,下榻喜迎徐。
    吏退青燈里,猶能辨蠹魚。

    219 《和士特韻程進道舍人》 宋·李彌遜

    旌旆光華瞳皁輿,斑衣星使奉安車。
    尊罍方薦龜蓮壽,雨路交馳鶴板書。
    三斧及親真可樂,一經教子未全疏。
    馬蹄又踏春風去,勛業君看縱壑魚。

    220 《次韻學士史秋初四首》 宋·李彌遜

    沖融日腳未全心,一葉飛黃滿眼秋。
    謾向登臨追宋玉,苦吟誰廣畔牢愁。

    * 關于韻士的詩詞 描寫韻士的詩詞 帶有韻士的詩詞 包含韻士的古詩詞(362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