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霜枝的詩詞(1518首)

    141 《樛枝檜》 宋·李廌

    檜今老矣何兢兢,樛枝下屈如不勝。
    左松右柏非爾朋,繁霜茂雪徒驕矜。
    鞠躬不敢騫其肱,午陰凄凄綠鬅鬙。
    六月爽氣飛秋冰,縈紆茂密羅附藤。
    猿猱臂絕愁難升,老龍銜雨將飛騰,矯首欲舉逄饑鵬。

    142 《丞廳后圃雙梅一枝發和似表弟韻》 宋·李彌遜

    漫游蹤跡成浮家,一身四海驚年華。
    不禁草木競時節,忽見霜干排新花。
    曉云生寒日未透,南枝半肥北枝瘦。
    就中一枝最先發,浪蕊浮花敢居右。

    143 《楊秀才書屋有墨竹一枝為其添補數葉五絕》 宋·胡寅

    老干枯枝傲雪霜,何人寫影向華堂。
    為君補綴枝頭葉,坐覺春風細細香。

    144 《楊秀才書屋有墨竹一枝為其添補數葉五絕》 宋·胡寅

    葉染青云節抱霜,一枝聊寄墨君堂。
    故園根撥依然在,會見龍孫脫籜香。

    145 《楊秀才書屋有墨竹一枝為其添補數葉五絕》 宋·胡寅

    穿壁扶蘇稍避霜,干霄形勢自堂堂。
    如何耿介瑯玕色,也帶雙鴉寶墨香。

    146 《楊秀才書屋有墨竹一枝為其添補數葉五絕》 宋·胡寅

    莫驚綠葉襯玄霜,更上幽人白玉堂。
    為與蒼官論久要,筆端應借遠煙香。

    147 《楊秀才書屋有墨竹一枝為其添補數葉五絕》 宋·胡寅

    掃盡鵝溪匹練霜,未知三尺映茅堂。
    此君不是塵中物,何必區區較色香。

    148 《拒霜》 宋·虞儔

    纖枝綠葉競成叢,誰障西來落木風。
    霞散纏頭千丈綺,春回醉面一番紅。
    伶俜欲嫁還羞晚,梳洗隨宜不愛工。
    況是秋高花已少,對花莫放酒杯空。

    149 《經旬不作詩今日霜晴可喜問梅沈園得兩絕句此》 宋·趙蕃

    自從籬菊報香衰,便說南枝與北枝。
    底事頻來問消息,山翁近日絕無詩。

    150 《橘枝詞三首記永嘉風土》 宋·葉適

    蜜滿房中金作皮,人家短日掛疎籬。
    判霜剪露裝船去,不唱楊枝唱橘枝。

    151 《霜毛》 宋·蘇泂

    深深四檐雨,眇眇一枝燈。
    酒盡獨愁婦,家貧全似僧。
    中年多感慨,同好少交朋。
    自省空諸有,霜毛未可憎。

    152 《霜天曉角·梅花一簇》 宋·吳潛

    梅花一簇,花上千枝燭。
    照出靚妝恣態,看不足、詠不足。

    便欲和花宿,卻被官身局。
    借問江南歸未,今夜夢、難拘束。

    153 《代弟茝詠梅畫十景·古枝》 宋·陳著

    分甘冷落傍朱門,傲雪欺霜百歲根。
    惆悵西湖人不見,暗香依舊月黃昏。

    154 《一剪梅·出俗輕枝翠嫩長》 元·侯善淵

    出俗輕枝翠嫩長。
    不比松筠,獨耐風霜。
    歲寒心以表嘉祥。
    小蕾初生,壓盡群芳。
    勿遣娉婷越粉墻。
    盡任桓伊,品弄何妨。
    天然姿秀坼*黃。
    絕艷清奇,一剪梅香。

    155 《次韻楊僉判潛室中竹枝》 宋·項安世

    懶龍入戶養慷枝,罷聽風雨卻聽詩。
    頭角不爭云雨會,精神如輔雪霜欺。
    莫教畫手流傅去,生怕時人取次和。
    此腹可憐終不負,瑯玕朝暮為君披。

    156 《次韻楊僉判室中竹枝》 宋·項安世

    懶龍入戶養慵枝,罷枝聽風雨卻聽詩。
    頭角不爭云雨會,精神如畏雪霜欺。
    莫教手畫手流傅去,生怕時人取次和。
    此腹可憐終不負,瑯玕朝暮為君披。

    157 《墨君十詠·霜節》 宋·王铚

    春花秋月不同時,高節偏于墨色宜。
    莫遣世間丹綠筆,等閒俗卻歲寒枝。

    158 《還譚鳴玉北枝稿》 宋·劉黻

    天下惟此花,渠町南與北。
    有翁號北枝,似惋宇宙塞。
    紛紛紅紫蹊,陽春豈不力。
    枝北春雖遲,今古冰霜特。

    159 《冬華一夜霜》 宋·陳普

    天地生萬物,節度各有常。
    毫發不可亂,奉時以行藏。
    不惟寡悔吝,尤可免折傷。
    倘不如所受,一一皆自伐。

    160 《以詩句詠梅·一枝風物便清和》 宋·方蒙仲

    盡是矜風日,誰能耐雪霜。
    難中見工巧,黑常勝青皇。

    * 關于霜枝的詩詞 描寫霜枝的詩詞 帶有霜枝的詩詞 包含霜枝的古詩詞(1518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