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雁的詩詞(616首)

    41 《菩薩蠻 贈》 元·張翥

    人隨俱南去。
    應先到憑傳語。
    若問錦書無。
    人歸不得書。
    歸期還信否。
    準在梅花后。
    煙樹短長亭。
    只爭三四程。

    42 《規》 唐·杜甫

    東來千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高高正北飛。

    43 《同昌叔賦奴》 宋·王安石

    無定棲,隨陽以南北。
    嗟哉此為奴,至性能懇惻。
    人將伺其殆,奴輒告之亟。
    舉群寤而飛,機巧無所得。

    44 《風行》 宋·李彌遜

    閩山蒼蒼江水長,鴻北去隨春陽。
    天寒野暗煙樹濕,雨急風高驚斷行。
    前飛一鳴且顧,后飛一悲獨翔。
    傷心極目暮云碧,兄弟南北俱相望。

    45 《九月一日聞》 宋·岳珂

    今年九月旦,澤國始聞
    雝雝三兩聲,云關更凄斷。
    宿豫旱且蝗,豈汝無稻粱。
    窮漠三萬里,還復思故鄉。
    來過期已一月,汝來之遲果何說。
    對以臆不能言,來時胡兒將寇邊。

    46 《詠》 唐·李遠

    早晚辭沙漠,南來處處飛。
    關山多雨雪,風水損毛衣。
    碧海魂應斷,紅樓信自稀。
    不知矰繳外,留得幾行歸。

    詠物寫鳥

    47 《送友下第游門》 唐·劉駕

    相別灞水湄,夾水柳依依。
    我愿醉如死,不見君去時。
    所詣星斗北,直行到猶遲。
    況復挈空囊,求人悲路岐。

    景點山水

    48 《新過妝樓(乙巳菊日,寓溧陽,聞聲,因動脊令之感·)》 宋·張炎

    遍插茱萸。
    人何處、客里頓懶攜壺。
    影涵秋,絕似暮雨相呼。
    料得曾留堤上月,舊家伴侶有書無。

    49 《秋》 元·揭傒斯

    寒向江南暖,饑向江南飽。
    莫道江南惡,須道江南好。

    秋天寫鳥諷刺

    50 湖(在觀獵山之巔,群所棲集也)》 唐·王翰

    去湖空野水深,秋風吹客上遙岑。
    丹楓盡逐孤臣淚,黃菊空憐處士心。
    雨后諸峰浮夕靄,霜前一葉送寒陰。
    停車欲問當年事,尺素何由到上林。

    51 《楊照承議蘆枕屏》 宋·畢士安

    畫師不肯傳風蝶,故作枯乾逞奇絕。
    清秋未合結繁陰,深戶何從灑飛雪。
    雪里鴨兒苦耐寒,眠沙枕浦白云團,黃蘆槭槭枝葉乾。
    江頭鳴恰飛起,恍如身到瀟湘間。

    52 《仲昭約明歲游天臺蕩先以逍遙衣見贈作張公》 明·王叔承

    范生有約登翠微,天臺蕩余當歸。
    山中鶴翎墮仙氅,秋風贈我逍遙衣。
    衣作逍遙游,歌酬縹緲句。
    江帆昨泛東西九,洞府微茫在煙樹。

    53 《二月聞三首》 明·孫承宗

    九月邊庭無來,關門不逐門開。
    春來塞上希矰,花信風前一一

    54 《落亭》 宋·張璪

    千古南譙炳地靈,穿云塔自層層。
    殘煙落日荒墟上,父老相傳落亭。

    55 《湖篇》 明·陳邦瞻

    秋山落葉秋聲瑟,遠水浮天天一色。
    日暮惟見平湖深,扁舟遙界天光碧。
    此時南正為群,此際悲鳴斷續聞。
    幾處凄酸叫涼月,數聲嘹亮破寒云。

    56 《賦得上林贈吏部王郎中謫毗陵》 明·陳束

    八月涼風動雙闕,嗷嗷旅云中發。
    遐飛遠響激清音,刷羽振衣度上林。
    天邊結字行難亂,風里傳書力不任。
    詎意上林重毛色,抱奇區區不察識。

    57 《回峰》 明·孟洋

    峰高起夕嵐,孤舟落日系江潭。
    知瘴癘愁南渡,逐客明朝路更南。

    58 《高郵陳直躬處士畫二首》 宋·蘇軾

    見人時,未起意先改。
    君従何處看,得此無人態。
    無乃槁木形,人禽兩自在。
    北風振枯葦,微雪落璀璀。

    59 《病》 宋·陸游

    蘆洲有病,雪霜摧羽翰,不辭道路遠,置身湖海寬。
    稻粱亦滿目,鳴聲自辛酸。
    我正與此同,百憂雙鬢殘。
    東歸忽十載,四忝侍祠官。

    60 《嘉泰辛酉八月四日雨後殊凄冷新已至夜復風》 宋·陸游

    殘暑方炎忽痛摧,無情風雨亦奇哉!但嗟不為貧人計,未動秋砧已來。

    * 關于雁的詩詞 描寫雁的詩詞 帶有雁的詩詞 包含雁的古詩詞(616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