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雁邊的詩詞(1101首)

    961 《李參政生日》 宋·魏了翁

    八十蹁躚老阿兄,一窗風雨伴雙清。
    武昌近日音書少,時聽湖邊過雁聲。

    962 《次李參政所和五絕句韻因以為詩》 宋·魏了翁

    竹外皋禽相與和,湖邊沙雁自由飛。
    美人醉踏梅花月,笑領明年春事歸。

    963 《次韻李彭州乞鶴于虞萬州》 宋·魏了翁

    急景應如赴壑鱗,感時心事可憐生。
    湖邊雁序殷勤叫,持寄新詩念故人。

    964 《再和前韻答賦五首》 宋·魏了翁

    群蜻海上迎機舞,雙雁天邊避弋飛。
    犖犖此心天與吸,滔滔斯世我誰歸。

    965 《次韻李參政見寄三首》 宋·魏了翁

    湖畔三頃秫,釀成聊獨斟。
    積薪傷汲直,求舊感遲任。
    夢里牛山峻,吟邊雁泊深。
    兩鄉明月夜,應照舊登臨。

    966 《用李致政韻題臨邛陳氏所居呂仙所留回道人來》 宋·魏了翁

    負甕城邊閒日月,翻環門上幾春秋。
    東陽謾識榴皮字,南郭曾偕柳樹游。
    踏雪飛鴻痕偶在,寒潭過雁影無留。
    至人御氣無今古,妙處疑同上下流。

    967 《答徐璣》 宋·徐照

    君有新詩題我石,我因吟賞每登亭。
    塞門雁到云邊失,海口山來樹里青。
    幾度寄書親入郭,有誰載酒更過汀。
    欲知生事全無長,買紙閑傳相鶴經。

    968 《括溪和徐文淵》 宋·徐照

    隔鄉山萬疊,前路見新年。
    云霧寒疑雪,溪乾步當船。
    梅初開竹下,雁不至沙邊。
    共向湘中去,詩將遠地傳。

    969 《塔山作》 宋·徐照

    東岸沙新淤,西村半失田。
    夕陽明望外,寒雁落愁邊。
    懶下遮風帽,誰添買酒錢。
    小坡人不渡,燈火壓潮船。

    970 《施明可自湘潭還霅川以詩編相示摘其中重陽一》 宋·程公許

    倦游保似雁隨陽,愁緒知添幾線長。
    歸路驛梅多未破,吟邊汀芷藹余香。
    寄聲鷗路舊同社,可奈鹥鳧紛著行。
    乞與東風一吹送,偃松猶及共流觴。

    971 《山居感舊百韻》 宋·岳珂

    昔在淳熙日,中興最盛年。
    身逢千載運,眼見五朝天。
    楚甸當澄按,岷江極泝沿。
    經途俱極險,問字始能言。

    972 《次韻知縣兄秋懷三首》 宋·蘇泂

    靈均心事少陵詩,青竹林邊白竹籬。
    自把寒花看新雁,今年強似去年衰。

    973 《除夕呈主人》 宋·蘇泂

    使節梅花外,椒盤淚眼邊。
    山川非故國,笳鼓咽新年。
    機事鷗偏覺,家書雁不傳。
    細箋今夕恨,萬一主人憐。

    974 《釣魚》 宋·蘇泂

    白頭波上白頭翁,竹葉杯邊竹葉叢。
    烹雁罪因應雁得,非魚樂語詎魚同。
    醉醒未覺乾坤異,起滅懸知水鏡空。
    嚴子向來無世念,謝郎今日有家風。

    975 《次韻芻父試罷有述》 宋·蘇泂

    筆耕亦農耕,后種有先熟。
    谷終貴于稗,種詎不如稑。
    里門富驕兒,昨者車擊轂。
    一朝禍機至,悔不初碌碌。

    976 《歸棹》 宋·蘇泂

    形役何時已,凄涼莫更論。
    雁啼云背月,人語水邊村。
    十月冬猶暖,三杯酒易昏。
    悠悠信歸棹,今夜宿誰門。

    977 《梅口遣興》 宋·蘇泂

    屏跡甘衡陋,馳書捷置郵。
    擊匏成潦倒,行李當嬉游。
    偶往無前約,明知不自由。
    米鹽嗔婦問,書劍惜兒留。

    978 《送三兄出宰常山》 宋·蘇泂

    官次淹時久,才華應世須。
    及瓜逢六月,行李過三衢。
    迓吏江邊少,赍裝驛外都。
    潮經漁浦夜,檣泊富陽晡。

    979 《挽趙飛卿》 宋·陽枋

    萬翠亭邊山郁蔥,書聲散出五云重。
    紅萱色改宦情薄,綠酒杯深客話濃。
    雁起秋空從整整,鷗間野水自溶溶。
    誰人為作坡仙傳,弟似潁濱文似邕。

    980 《自嘆》 宋·吳潛

    門槌拍板久收藏,又向棚頭弄一場。
    束縛冠裳新上舍,經營粥飯舊街方。
    亂鴉啼處客回首,落雁聲邊人斷腸。
    堆案文書銷永日,誰云燕寢凝清香。

    * 關于雁邊的詩詞 描寫雁邊的詩詞 帶有雁邊的詩詞 包含雁邊的古詩詞(1101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