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陰窗的詩詞(1060首)

    61 《題定子靜山陰草堂馬九霄為之篆扁》 明·詹同

    草堂正在匡廬山,山陰綠玉相對閑。
    云從雙劍峰前下,潮到小孤江上還。
    茶煙滿室寫墨竹,花雨一簾觀白鷴。
    誰似南宮能篆古,為君高置軒窗間。

    62 《窗中度落葉(青溪社題)》 明·張文柱

    裊裊回風下,蕭蕭薄歲陰。
    一山方隱幾,片雨自前林。
    重以輕霜色,凄其入曲心。
    高居尚搖落,不敢更登臨。

    63 《方臥南窗舍弟古民率爾相訪入門不呼遽去書以》 明·鄭作

    令弟興狂攜竹杖,老兄思苦臥藤床。
    草堂空踏青苔破,蘿徑難消白日長。
    應惜螢窗勞筆硯,恐驚蟻穴夢侯王。
    入門不語悠然去,蟬噪槐陰下夕陽。

    64 《陰寒終日兀坐》 宋·范成大

    東風微解綴檐冰,仍喜朝來井水清。
    臘淺得春全未暖,雪慳和雨最難晴。
    小窗日暖猶棋局,窮巷更深尚屐聲。
    莫把摧頹嫌暮景,且將閑散替勞生。

    65 《春陰》 宋·陸游

    窗昏不見字,今日罷觀書。
    跡寄浮生內,心游曠劫初。
    太山均蟻垤,圣域亦蘧廬。
    兀坐還成倦,荒畦去荷鋤。

    66 《北窗》 宋·陸游

    小雨霏霏旋作晴,北窗清潤綠陰成。
    卻緣政拙文書少,臥聽簾櫳燕子聲。

    67 《老學庵北窗雜書》 宋·陸游

    松棚接屋得陰多,石徑生苔奈滑何!盡道疏籬宜細雨,晴時最好曬漁蓑。

    68 《三月二十日兒輩出謁孤坐北窗》 宋·陸游

    歲月不相貸,布谷忽已鳴。
    新夏亦自佳,北窗綠陰成。
    讀書老易倦,披衣繞階行,摩挲桄榔杖,與汝樂太平。

    69 《窗下戲詠》 宋·陸游

    飛來山鳥語惺惚,卻是幽人半睡中。
    新竹成陰無彈射,不妨同享北窗風。

    70 《窗下戲詠》 宋·陸游

    何處輕黃雙小蝶,翩翩與我共徘徊。
    綠陰芳草佳風月,不是花時也解來。

    71 《北窗閑詠》 宋·陸游

    陰陰綠樹雨余香,半卷疏簾置一床。
    得祿僅償賒酒券,思歸新草乞祠章。
    古琴百衲彈清散,名帖雙鉤榻硬黃。
    夜出灞亭雖跌宕,也勝歸作老馮唐。

    72 《東窗遣興》 宋·陸游

    巷陌過從少,園林景物新。
    群魚時戲藻,馴雉每依人。
    映戶槐陰密,堆盤麥餌珍。
    殘春又陳跡,憮事一傷神!

    73 《東窗遣興》 宋·陸游

    夏淺清陰滿,村深白日長。
    言多思寂默,酒醒悔猖狂。
    老馬漫知路,鈍錐寧出囊?此翁真耄矣,嬾於亦何傷?

    74 《東窗小酌》 宋·陸游

    烏帽翩僊白苧涼,東窗隨事具杯觴。
    流年不貸世人老,造物能容吾輩狂。
    藤葉成陰山鳥下,檜花滿地蜜蜂忙。
    何人畫得農家樂?咿軋繅車隔短墻。

    75 《春陰忽霽》 宋·楊萬里

    云膜辛勤護月華,一重縠子一重紗。
    玉奩忽透菱花影,淡與油窗描杏花。

    76 《晚春歸山居,題窗前竹(一作錢起:暮春歸故》 唐·劉長卿

    溪上殘春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第一百五十一卷

    77 《和胡琴窗》 宋·文天祥

    買得青山貴似金,瘦筇上下費沉吟。
    花開花落相關意,云去云來自在心。
    夜雨一江漁唱小,秋風兩袖客愁深。
    夾堤密與栽楊柳,剩有行人待綠陰。

    78 《醉花陰·霓裳淺艷來何處》 宋·無名氏

    霓裳淺艷來何處。
    不是閑云雨。
    雪苑舊精神,燕席吟窗,昨夜生輕素。
    闌珊豈是東風妒。
    惜暗香分付。
    香在玉清宮,不惹年華,只帶春寒去。

    79 《題徐子禮自覺齋時子禮為江陰抱麾之行》 宋·曾幾

    徐子長吟復短吟,奇書窗下日幽尋。
    誰知密密深深地,參得明明了了心。
    千里澄江空更闊,中秋素月古猶今。
    使君胸次端如許,愿以馀光照所臨。

    80 《東窗》 宋·文同

    叢榆落碎鈿,蔓柳撲輕綿。
    麗畹暗紅霧,曲堤橫翠煙。
    嘉樹正陰合,好禽新晤圓。
    東窗日已滿,猶托隱囊眠。

    * 關于陰窗的詩詞 描寫陰窗的詩詞 帶有陰窗的詩詞 包含陰窗的古詩詞(1060首)
    chengrenyouxi